古代论事说理文
作者: 马敏娜争臣论(节选)
◎〔唐〕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八:《争臣论》)
●读与悟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当代社会,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扮演何种角色,都要有担当精神,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样不仅能实现自身的的价值,也能为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读与写
选文开篇就明确了有人认为阳城是一个“有道之士”这一观点,然后引用《易经》等国学经典中的语句,通过列举人物事例,与阳城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在一问一答中进行批驳,让自己的观点在批驳中立起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针对性强。可见,在论事说理时,我们首先要树立批驳的靶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层层剖析,让自己的看法或观点逐步呈现,以此增强说服力。
朋党论
◎〔北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九:《朋党论》)
●读与悟
《朋党论》是欧阳修向宋仁宗呈上的一篇政论文,旨在驳斥保守派关于“朋党”的攻击。文中,作者有理有据地阐述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虽时隔千年,但文中的观点在今天读来仍然令人警醒。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远离贪财好色、追名逐利之徒,遵循“择善而从”的古训,与诚实守信、坚守道义的人同行,在相互影响中不断成长;在团队合作中,要选择与志同道合、团结协作、彼此欣赏、互相谦让的人在一起,各展其能,定会事半功倍,成就一番事业。
●读与写
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强调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关键在于君主能否辨别两者之别。接着条理清晰地剖析了“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根本区别。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了历史上的兴国之君和亡国之君对“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态度,并将他们的结局进行对比,从而证明了人君重用君子之朋,国家就兴,天下就治;反之,天下就乱,国家就亡的道理。最后,作者发出感慨,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呈现给君主,意在提醒君主应该以史为鉴,远离小人之朋,重用君子之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