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游记的灵性

作者: 杨静

梁衡在《文章为思想而写》一文中曾说过,写作有三重境界: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要想写出一篇情感充沛、充满灵性的游记,就要力求达到这三重境界。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精选词语

在一处景物中,可写之物众多。因此,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尤为重要。

以《壶口瀑布》为例: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此处连用五个“跌”字写明了水流在龙槽中的状态,并未使用修饰性的词语。简单、直接的描写,因用词准确、生动,而使人恍如亲历。

二、捕捉印象

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常会因周围的人物、环境等影响而对景物产生不同的印象,甚至会带着某种目的去观赏。记录游踪时切忌套用概念、不加思考地圈定,如看到山水之景便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桃红柳绿”……捕捉瞬间的印象,将人物的活动融入景中,就是很好的描写。

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例: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此处捕捉的是作者的视觉印象,细致地刻画了景物中的人物形象。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此处捕捉的是作者的触觉印象,真实展现了人物在冰上摔跤的情态与感受。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此处捕捉的是作者的听觉印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风中的所知所感。

抛开固定的写作套式,抛开标签化的词语,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环境中,灵敏地感知并记录自己的印象,才能写出独一无二的美文。

三、多元思考

写作要有创作目的,即主旨。游记类文章在大众的印象中多是赞美自然风景、歌颂山河壮丽、抒发个人闲适之情。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游记,虽然写作的角度各不相同,但都有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壶口瀑布》,作者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通过描写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无限的豪情;《一滴水经过丽江》写活了丽江的生命;《登勃朗峰》展现了人生中的不期而遇。

此外,游记作品不应只强调“融情于景”“写景抒情”,其内涵还可以向哲学、历史、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其他方向延伸。

写出游记的灵性,看似奇崛艰难,亦有章法可循。我们要打破刻板印象,跳出固化思维,贴切地感受,真实地描写,从新的角度思考,写出的作文自然有灵性。

上一篇:
下一篇: 梁先生是怎么样的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