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是怎么样的人
作者: 董岩总也忘不了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喜欢李清照的我,有缘成为梁衡先生招的第一个博士。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为合格的梁门弟子并不容易。梁先生和一般的导师不一样。他是兼职,公务繁忙;他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穿的是黑布鞋,用的是红蓝铅笔;他有司机,有秘书,有专车……这些还不算。他是当代散文大家、新闻理论家,是记者、作家、学者、官员。他成名很早,光环绕身,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梁先生对自己要求严,对学生要求也高。而且,他很少掩饰,不满意就是不满意,很不给人面子。资质一般的我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上常挨先生的骂也在意料之中。
6年前,我有幸参加为一位中央首长编撰传记的小组。写作之余,忽生一念,何不给梁先生写传呢?一是因为手头素材多,自己又长期从事人物研究和写作,基础比较扎实;二是梁先生亦文亦理、跨越诸多领域的成长图谱太过丰富,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交织而出的典型案例,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确有励志的意味。
当我把想法说给梁先生时,他一脸怀疑,表情很是淡然,反问一句:你能写?
梁先生的态度燃起了我的“斗志”,于是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写作。
梁先生很配合。下了班,没事时,我就去万寿路他家采访。客厅里,宋瑞芳老师沏上热热的茶,我与梁先生师生一问一答,写了足有20多本的采访笔记。
其实,写这本书我有一个私念,是想层层剥笋,找到梁先生成功的秘籍。静夜里,灯下读着梁先生早年的日记,常常感叹,一个干部子弟、一个名校大学生,在黄沙漫漫、人烟稀少的边陲乡野,一步一步从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奋力进取,究竟靠什么支撑呢?
外表看起来儒雅、朴实的梁先生,其实内心装着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他不屈从现状,不满足于现状,永远朝前看。鲁迅先生说:“世上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对梁先生而言,他是把别人喝茶、聊天的时间用在了思考上,成了40多年的失眠大户。
梁先生是少有的勤奋。采访路上、开会间隙,都被他利用起来读书背书。为了节省时间,家中会客还有“约法三章”;出差也尽量一人,为的是减少应酬。他将方法论和实践紧紧地拧为一体,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少有的。散文写作,他有文章五诀。新闻采写,他总结了一整套公式和规律。为了让孩子们对数理化感兴趣,他创作了40万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在山西创办了第一家人才开发公司,为的是让采访中那些术业有专攻的知识分子各尽其能,人尽其才。
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抛开了作家、学者、记者、官员这些身份,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孤独、敏感的思考者,更是一个坚定、满怀好奇的远行者。倘若给他画像的话,“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与之最为神似。我曾问:“您为何总写悲剧?不怕代入感太强而受影响吗?”他回答:“文以载道,要写历史的主线,写中国的脊梁。何况,悲剧更考验人性,催人反思。”
他给自己的评价——不装,不酸,不弯腰,甚为贴切。
(节选自《孤帆觅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