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典型

作者: 杨海庆

左读范文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的工作人员养成读书的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和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在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有对高雅生活的追求,有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的内涵。世人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的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8日,有删改)

亮点借鉴

写好议论文,需要选取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让自己的观点站稳脚跟。选取典型的论据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有了鲜明的论点,文章要想有说服力,还得靠大量的论据,并通过严密的论证才能达到目的。

在选择、运用论据时,我们需要将道理和事例进行形式多样的结合。

在议论文写作中,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引用名句格言可以增强议论的力度,选用确凿的事例更具说服力,而将二者结合使用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具体运用时,事例和名言要真实确凿,要注意论据的典型性,一般来说,应优先考虑著名人物或事例,注意中外结合,古今并举。

《一起做“读书种子”》开篇引用宋代黄庭坚在《山谷别集》中提出的“读书种子”的说法,顺势提出了“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这一中心论点。论述“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时,引用了“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的工作人员养成读书的习惯”“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用这种方法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书的事例;还引用了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的事例,论证“‘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这一观点。选择事例古今结合,理论与实践灵活、自如地穿插于论证的过程中。

文中不仅引用了典型事例进行论述,还灵活引用大量名句、格言,不仅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上一篇: 星月亦可爱
下一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