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作者: 刘梓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有所收获,必须先有耕耘。说得通俗一些:要想收获什么,就要先栽下什么。如何才能有所收获呢?关键是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勤奋是成功的保障。欧阳修幼年丧父,家里极其贫困。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藏书丰富的李家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孩子一起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立刻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若是碰到好文章,他便连抄带背。欧阳修就是靠这股勤奋刻苦的精神,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巨星。
勤奋需要坚持不懈。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一生勤奋刻苦,后人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不论是在行军途中还是在避乱之时,他总是用两匹马、两匹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书籍足有一个小书馆那么多。每逢到了关口要塞,他就要进行调查访问,如发现与他平时所学有不一致的地方,他就认真记录下来,回到茶房旅店再打开书来检查核对。旅店主人怕多耗灯油,连续催他休息,他说:“我多付油资就是了。”有时行进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骑在马背上诵读古书,默背考证注释。后来,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顾炎武的苦学精神。
勤奋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艰苦奋斗了40余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20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收集汇总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作家歌德,前后花了50多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鲁迅先生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一次,他的好友许寿裳问他:“你用‘鲁迅’这个名字,可有什么讲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说,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做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鲁迅先生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中学生!
我们一定要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江苏苏州市叶圣陶中学】
点评
小作者选取论据典型,较有说服力。文中列举欧阳修和顾炎武的事例,论述了“勤奋是成功的保障”“勤奋需要坚持不懈”;引用陶渊明的话,并列举马克思和司马迁的事例,论证了“勤奋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事理结合,论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