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报道“新闻人物”
作者: 李晓春左读范文
张照堂——岁月的朋友
◎吉普赛
在台湾摄影界,张照堂是宗师级人物。他的职业生涯绵延60年,领域从电影、电视、纪录片、实验电影、静态摄影一直延伸到编辑、策展和影像教育。2010年以后,他出版的书籍、展出的作品多以岁月为主题,《岁月风景》《岁月潜越》《岁月定格》,他说这两个字写起来很好看,念起来也很好听,“对我来说好像一个很亲切的朋友的名字。”
张照堂出生于1943年,开始摄影是因为初中时哥哥借给他一台相机。“相机是一个可以直接掌握、用起来比较顺手的工具,随时可以代替我的眼睛,看很多东西。”当时家里的阳台是面矮墙,夕阳照过来,墙上的人影只有一半,他举起相机给自己拍了两张。“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感的诞生吧——没有头的影子,在白墙上,形成一个很简单的意象。”
从此,张照堂就爱上了摄影,尽管后来念的是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但他却没选择做建筑师或者工程师。卡夫卡、加缪、达利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文艺青年。22岁,他与摄影师郑桑溪共同举办了台湾第一个现代摄影展;23岁,他以洛夫诗作《石室之死亡》第一章为主题发表的摄影装置作品,成了台湾最早的观念艺术作品之一。他作品中的凛冽、肃杀乃至对死亡、虚无的凝视,挑战着传统摄影界对美的认知。如诗人洛夫所言:“张照堂的悲剧精神透过摄影机的镜头直接而犀利地击中了我们的内心,开始使我们战栗,继而使我们感动,最后使我们落入沉思的缄默。”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张照堂也开始尝试纪录片创作和电影摄影。台湾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张照堂亦是重要推手。他强调真实背后的寓意,认为影像的意义不在于直接呈现什么,而在于能激发什么。“相片除了表达一张风景或一个人物故事,它还有很多很多的想象力,可以让你去遨游。”54岁之后,张照堂开始从事影像教育,任教于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片研究所,同时兼任多所新闻传播学院的客座教授。学生拍得好,他不吝提携,拍得不好,他也从不留情面。“艺术不能勉强,我教学生不用客套。”
近年来,张照堂常在海峡两岸做展览,每每遇到观众问他想表达什么,他都觉得尴尬无奈。1990年以后,他就觉得照片要讲自己的话。“我的目的性没有那么明显,我的目的性就是追求自己个体精神上的一种开放、自由。”
2017年接受采访时,张照堂已经感觉时日无多。他说自己变成了一只丧失生命力的野兽,正被关进一个房子里。2024年4月2日晚11点,张照堂在台北去世,享年81岁。
(选自《人物周刊》2024年第10期)
亮点借鉴
报道新闻人物时,既要立足于真实的人物事迹,又要挖掘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生动且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
本文在写作中,有以下亮点可供大家学习借鉴:
1.事实准确。文中对张照堂举办第一个现代摄影展、发表摄影装置作品、从事影像教育等重要时间节点都介绍得准确具体,内容真实可信。
2.内容翔实。这篇报道先介绍了张照堂的作品主题,接着介绍他从事摄影的缘起,然后分四个阶段具体介绍他创作理念的发展变化。第一阶段:22至23岁创作起始阶段的成就和特点;举办台湾第一个现代摄影展;发表最早的观念艺术作品,具有悲剧精神。第二阶段:介绍他的纪录片创作和电影摄影,强调真实背后的寓意。第三阶段:讲他54岁后的影像教育,强调艺术不能勉强。第四阶段:讲他1990年后的创作,追求自己个体精神上的开放、自由。
3.详略得当。报道主要介绍了张照堂创作理念的发展变化,三、四段为写作重点,因为这两段主要介绍了他创作起始阶段和从事电影摄影、影像教育的经历。这一时间段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创作理念和方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作品的主题、创作的缘起、去世前的采访则是次要内容,交代得就简略些。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