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是因有人负重前行

作者: 陈子非

这部影片生动地诠释了为什么“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电影虽然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它关注的是“我”,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你、我、他,以大历史中“我”的故事来讲述那段岁月,实现个体与宏大时代的共鸣。

“祖国”不是形而上的空洞的词汇,她包括山川湖海、唐诗宋词、丝绸瓷器,也包括无数个“我”。

如在《相遇》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我分担着海的忧愁”的那种敢于奉献与牺牲的精神。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传来一声巨响,万米高的“蘑菇云”腾空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相遇》以此为背景,选取了一对恋人的偶遇来反映这一重大的历史节点。

高远是“两弹一星”工程的科研人员。可能一些观众并不了解,当时“两弹一星”工程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像钱学森等留学海外的爱国人才都是历经重重困难才得以回国的。因此,这一工程是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许多科研人员都是背井离乡,隐姓埋名。

高远亦是如此。他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女友方敏,没有留下任何音讯。在一次实验中,因为原料泄漏,高远冒着风险关闭阀门而遭遇严重辐射,所剩时日已不多。一天,他离开医院搭乘公交车,偶遇了阔别三年的女友。虽然他戴着口罩,但女友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她质问他为什么三年间一个讯息都没有,他只能回答她,“我不认识你”。既因为工程绝密,也因他时日不多,不想耽误她。

而就在这时,公交车外锣鼓喧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高远的付出和牺牲终于有了回报。他与方敏被人山人海冲散,远远地,他终于摘下了口罩。他与方敏相遇了,而这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面。十几年后,方敏才从新闻中看到高远,得知了他当年“消失”的真相。现实中,有许多像高远一样的建设者,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中国国防事业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有无数个“高远”在默默付出。我们的岁月静好,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因为有他们在负重前行。

行进的中国,需要国与民并行共进,一同努力,让“碧浪清波”成为永恒。

(选自《新京报》2019年10月4日,有删改)

上一篇: 伟大的时刻,有你有我
下一篇: 用词准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