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诗意地看世界
作者: 刘琪渊
短暂的“刻苦攻读”换来的是长期的愉悦感受,最让我欣喜的莫过于接触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领略了短篇小说界“天才诗人”的独特魅力。
如饮美酒,文学领域的“奢侈品”
茨威格的文字是很不“平易近人”的。其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言已精彩到如奢侈品般。你会觉察到那些独具韵味的语言绝不仅存在于某一局部描写上,不仅体现在风景勾勒、人物形象塑造上,甚至人物语言,甚至心理描写,甚至哲理式的旁白,贯串他整个作品的都是“精致”二字。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又先后到西欧、北非、印度、美洲、苏联等地游历,与罗曼·罗兰、弗洛伊德、高尔基等结下深厚的友谊。茨威格一生在文学、哲学、音乐、绘画、历史、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不俗的建树。这是一个热爱文学并在此领域进行了系统钻研学习的“学院派”;一个阅历丰富且接受了当时顶尖人物思想启蒙的“幸运儿”;一个熟谙哲学、心理学等各类学科,且能从容地将诗歌般优美的语言融入小说作品的“多面手”。
如梦似幻,“少年”眼中的世界
茨威格是“诚实”的,其自身衣食无忧,其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也几乎无需为生活而奔波。在茨威格的小说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没有风云际会的宏大背景,也似乎没有盼望读者从中仔细探寻的高深意义。他的中短篇小说大多专注于表现一个对象,用他的生花妙笔,使任何生活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和具体。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形象过于纯善、幼稚,而儿童形象又过于聪慧、成熟,其两者大可综合认定为“少年”形象。对于这类人物的细致描写和精心塑造,是因这是浪漫的茨威格心中最认可的人类形象。如梦似幻,天真烂漫,“少年”眼中的世界正是他想呈现的世界。
如临深渊,理想主义的幻灭
“二战”期间,茨威格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战争对欧洲文化的摧残,目睹了“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因此感到绝望。在战争面前,“少年”脆弱的一面被展露出来。1942年,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后,他服毒离开人世。
现实中,茨威格的理想主义走向了幻灭,但他的作品愈发光彩照人。也许,我们可以诗意地看待世界,却接地气地活着。
(选自“湘西网”2022年5月5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