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
作者: 刘国兰
主题阅读
考点解读
以“榜样”为主题的文章大多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讲述榜样的先进事迹,展现榜样的人物形象,歌颂榜样的精神品质,体现榜样的力量,等等。此类阅读多考查学生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中考常见的考点有:1.把握行文思路;2.理解、概括文章内容;3.分析人物形象。
“中国好人”谢勤国:用心寻找古城的历史记忆
姚雪青
走进谢勤国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种收集来的苏州文史资料。记者采访时,每每说到有关古城的某个话题,他便立即从柜中抽出一本书来印证。采访结束,他拿出的书籍已摞起高高的一摞……
“笔杆子”——
编纂创作约250万字,记录古城历史
上世纪70年代,谢勤国被分配到苏州市园林系统从事绿化养护工作。1977年7月的一天,谢勤国在塔园给花浇水时,无意间发现苏州名胜虎丘塔东北角的墙体有大块水泥脱落。“不好!”他和同事立即作出判断:这是空鼓引起的,说明塔身的重心改变,倾斜程度有加剧的趋势。
虎丘塔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修建之时就发现存在倾斜问题。1956年,虎丘塔曾进行过第一次大修。这一次发现问题后,谢勤国和同事第一时间上报主管部门,并以单位名义提交了相关报告。“通过检测人员的专业测量,虎丘塔塔尖与中垂线的距离增加了6厘米。”谢勤国至今仍记得很清楚。随即,苏州成立了修塔工程指挥部,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对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
这件事后,谢勤国开始更加关注古城文保工作。
1986年,苏州组织编撰市志,园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谢勤国所在的北塔公园也要编志,单位负责同志想到了谢勤国——文笔好、又喜欢历史,于是推荐他来执笔编志。
任务要在半年内完成,但因为没有任何现成资料,谢勤国就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大海捞针”。尤其是在图书馆的古籍部,他每天早上等图书馆开门,晚上待到馆员下班催他才走。
每当看到关键内容,他就仔细分析,添加标点、通顺语言;发现时间、人名对不上的,他就反复核对,写下长长的注释;没有文字记录的,他一次次登门拜访历史专家,又一家家采访周边居民,四处寻找可能的线索……“在漫长历史中总会有记录的空白。填补空白的事情总要有人做,我尽可能地搜集资料、编写方志,以后的人就不用从头开始了。”谢勤国说。
终于,谢勤国精心编撰的9万余字《北塔园林小志》顺利完成。此后,很多部门都来请他帮助编志,谢勤国也开启了用“笔杆子”记录古城历史的生涯。截至目前,他主笔或参与编撰的《北塔园林小志》《北塔报恩寺志稿》《平江区绿化志》等书籍相继问世,累计约250万字。
“铁脚板”——
参与文物普查,守护古城遗存
2006年,退休后的谢勤国不愿意放弃热爱的文保事业,总想着找机会继续贡献力量。恰在此时,为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苏州组织起一支120余人的古城保护志愿者队伍。谢勤国立即报了名,参与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截至目前,谢勤国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000小时以上。这位“001”号志愿者,怀揣守护文化遗产的情怀,用“铁脚板”丈量着苏州古城。
“金嗓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吴门才子唐伯虎的故事。”上午9点,在苏州市老年大学,苏州历史与文化课准时开讲。谢勤国翻开“独门考证”的资料,讲起一段历史故事:青年唐寅考上举人后,本该青云直上的人生却遇到一场科考舞弊冤案,仕途受到了影响,生活也急转直下;他并不气馁,踏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新旅程,最终成为“江南第一才子”。
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谢勤国说,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不仅想要倡导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是想通过史料让大家全方位了解历史人物。
后半节课上,谢勤国继续“揭秘”:“其实在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上,唐寅故居已经修葺一新,旁边建有纪念祠堂,希望大家去看一看这些古建,触摸真实的历史……”
从2018年起,谢勤国应苏州市老年大学邀请,系统讲授苏州历史与文化,每周给学员上课。精彩有趣的内容,吸引了大学生、周边居民,甚至老年大学工作人员来“蹭课”。
除了笔耕不辍和奔走勘察,谢勤国还担起了宣传员的职责,用“金嗓子”传播古城文化。
近年来,谢勤国累计参加了120余场公益讲座及授课,讲义超过37万字,听众3万多人次。“观众‘点题’,我来‘讲题’。”谢勤国说,许多看起来临场发挥的内容,其实早就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应该身体力行,把古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谢勤国说,这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
(选自“人民网”2024年6月6日,有删改)
思考练习
1.梳理文章内容,把第三个小标题补充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笔杆子’——编纂创作约250万字,记录古城历史”这一部分的内容,概括谢勤国的几个事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简单分析谢勤国的人物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玉滚:托起大山的希望
杨 静
巍巍八百里伏牛山东麓,有一位“80后”小学校长,他叫张玉滚。2001年师范院校毕业后,张玉滚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的黑虎庙小学,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十多年。十多年如一日工作在大山深处的张玉滚,给农村孩子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从教之后,由于山里交通困难,从黑虎庙村到高丘镇,要翻过一座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一根扁担、两条腿,几十里的山路,几十公斤的担子,张玉滚一次次把孩子们的书本挑进深山,把孩子们的梦想挑进深山,这一挑就是5年。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粗算一下,几年来张玉滚骑坏了4辆摩托车。
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几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把自己炼成“万金油”“全能型”教师。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风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张玉滚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1名大学生,现在已经有22名大学生。张玉滚继承了老校长的心愿,他也希望有人继承他的心愿:“有更多的老师走入山里,为山区的孩子传授知识。”
(选自《教育家杂志》,有删节)
思考练习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张玉滚为提高教育质量所做的几件事。(至少三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事例分析人物形象。(至少三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