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茅以昇:点亮科技之光,架设科普之桥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上,中国杰出桥梁工程专家,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茅以昇先生的女儿茅玉麟目光掠过一件件展品,深情回忆起父亲的故事。

永恒闪亮的“茅以昇星”

天上的星星和科学家会有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颗特殊的星星,它的名字是“茅以昇星”。

它最早“露面”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7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个发现,让这颗星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而这一天正是茅以昇先生的诞辰日。2006年,为了缅怀和表彰这位“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将其永久命名为“茅以昇星”。

在2006年1月8日举行的“中国桥梁文化论坛暨茅以昇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晓群向茅以昇的女儿茅玉麟颁发“茅以昇星”命名证书。

当茅玉麟代表父亲接过“茅以昇星”命名证书时,她的内心非常激动。她意识到,这颗承载着父亲业绩与精神的小行星,将永恒地在太空中闪亮,与日月同行。这是多么崇高的评价与纪念啊!将与父亲同一天“生日”的小行星命名为“茅以昇星”,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这位为祖国、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尊敬与表彰。

无独有偶。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茅以昇先生被国家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茅玉麟再一次被深深感动了。在她看来,父亲已经去世30多年了,这期间有那么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出现,但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茅以昇等老一辈科学家,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中国石拱桥》手稿引出的话题

本次展览展出了茅以昇《中国石拱桥》的手稿。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看着这篇熟悉的手稿,茅玉麟深情地回忆起父亲热衷科普事业的往事。她说,父亲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现代化的桥梁”“科学与科普是一鸟两翼”。为此,他写下了200多篇如《中国石拱桥》这样的科普文章。

茅玉麟表示,父亲的科普文章集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在《明天的火车和铁路》中,想象未来的火车每小时能跑200公里以上,今天的高速铁路不正好验证了他的预言吗?他写的《桥话》是一篇将科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佳作,毛泽东看后对他说:“你写的《桥话》我看过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

“先做人后做事”成为座右铭

茅玉麟表示,父亲一直言传身教,要求他们自由发展,把对的事、自己喜欢的事做好。“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人,分别从事音乐、药学、文学等各种工作,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从事桥梁工程工作,做出那么多的贡献,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着,没有愧对父亲。”茅玉麟说,父亲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教诲就是要求她“先做人后做事”。这6个字成为茅玉麟的座右铭,也成为她人生成长的指南。

(选自“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微信公众号2024年1月4日,有删改)

上一篇: 以“我”的眼光看世界
下一篇: 动物趣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