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作者: 黄卿说明文担负的任务或者说它的主要内容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它的功能或者说它的写作目的是传播知识。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应更加严谨,以便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使读者便于理解,不产生误解。那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注意动词、名词的选用
写说明文,必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需要从说明对象的实际出发,经过反复推敲、比较,选择最能明白、确切解说事物或事理的词语,以便更好地达到说明的目的。如茅以昇《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一句,“横跨”一词用得十分巧妙,言简而意丰。“横跨”的意思是“两脚分跨在物体两边支撑着,今多指桥梁等建筑物横向跨越”,用在此处不仅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建造位置及延伸方向,同时体现出了赵州桥的雄伟气势,从侧面表现出洨河的宽广。如果我们把“横跨”改为“坐落”,表达效果就大大减弱了。因为从意思表达上看,“坐落”只能说明桥的位置,不能表现桥的延伸方向是纵向还是横向;而从情感表达上看,“坐落”是个中性词,既不能准确说明知识,又不能不着痕迹地抒发情感。再如叶圣陶《苏州园林》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一句,“标本”这一名词表达得特别精确,意思是“保持实物原样,或加工整理,以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用在此处准确且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突出代表,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高度赞赏。
二、注意数量词的使用
说明文中,有时为了具体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需要用到数量词。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句话,引用确切的数据,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桥宽约8米……”一句在说明卢沟桥的宽度时使用了约数。这告诉我们,数量词的使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多也不能少,该用确数就用确数,该用概数就用概数,务必做到客观、科学、严谨。
三、注意定语、状语的选用
说明文在表达时常用到“约”“大概”“可能”“基本上”“比较”“大部分”“往往”“通常”“某些”“一定程度上”等词语,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着定语、状语的成分,对中心语起着修饰、限制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增强文章的准确性。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中,为什么要加“绝大部分”呢?因为我国的建筑多数是对称的,但并非全部,也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若去掉这个限制词,表达就过于绝对了。
四、注意句子表达的逻辑性
说明文句子的表达要符合事物的特点和人的认识规律,既要合乎语法,又要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这句话用“不但……而且……”这组递进关联词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两大突出特征——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实用性,并强调了结构坚固的重要性。生活中,桥的首要作用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实用价值才是桥的主要价值。如果我们把“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互换位置,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很明显,这样一换,就颠倒了主次,不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再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句中的四个讲究能不能任意调换顺序?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这四个讲究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由主要到次要、由大到小的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有着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四个讲究也分别与下文的3、4、5、6段一一照应,既是为了实现结构上的呼应之美,也是为了达到说明文的严谨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