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讲道理
作者: 杨荣
议论性文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道理论证这一方法,即以讲道理的方式来进一步证明和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对方或者读者信服。但要想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也绝非易事,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巧妙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层层递进式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们借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先驳后立,由浅入深式推进
与别人辩论时,首先需要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判断,然后摆出自己的论断,让对方心悦诚服。如孟子《富贵不能淫》中与景春的论辩: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这一观点,孟子实在无法苟同。所以他先用两个语气极重甚至咄咄逼人的反问痛斥了景春的观点:“这就是你认为的大丈夫?你没学过礼吗?”对一个读书人来讲,这个批驳无异于当头棒喝,让对方难以接受。接着,孟子的语气稍有缓和,用女子出嫁时母亲叮嘱要顺从夫家的例子来揶揄景春,同时摆明景春之流就像女子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无脑仰慕,实在令人不耻。最后从正面摆出自己认为的“大丈夫”: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光明磊落,不卑不亢。至此,孟子由浅显的例子到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设置了大丈夫面临各种状况时的精神态度,严丝合缝地阐明了心中所谓的“大丈夫”的形象特征,一股浩然正气凛然而生,让人叹服。
二、从人及国,个体到整体的升华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从个人的遭遇挫折升华到国家要有忧患意识上,层层深入式地进行说理,令人印象深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先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最终担当大任的人的真实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的成就;接着,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论证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使内容紧凑,论证缜密。此外,孟子还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语气错落有致,形成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三、对比论证,让观点自然显现
一篇议论性文章中,常常会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即把双方的观点进行比较,让优劣自然显现,以此驳倒对方的论断。如在《愚公移山》中,智叟和愚公的论辩便是如此: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智叟批判愚公实在不聪明,认为他以年近九十的高龄要移山,连山上的茅草都移动不了,更不用说土石了。愚公的辩驳也是掷地有声:首先回击智叟太过固执,不知变通,连寡妇小孩都不如,这是第一个对比,即人和人的对比,讽刺智叟只长年龄,不长智商和经验;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子孙相继,绵延不绝,而山是不会增加的,这是第二个对比,即人和山的对比,表现出自己移山的坚定信念;另外,智叟的目光短浅与愚公的高瞻远瞩,以及名字的暗讽,也形成了一组绝佳的对比,表达出了智叟不智、愚公非愚的观点。而愚公的论证也通过对比,层层深入,让真正的“愚”和“智”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