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风采

作者: 谢红娟

名人风采0

比较阅读

主题阐释

在主题为“名人风采”的文章中,作者常常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或介绍与人物有关的环境、场所等,表达对其深深的敬意。此类文章多以散文或记叙文为主,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意图的能力。中考中常见的考点有:1.分析人物形象;2.赏析画线的句子;3.概括文章主旨。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杜甫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但也不缺乏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比较练习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请你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认识?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江南,是杜牧的。

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若少了古朴的油纸伞,便缺少了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若没有一架紫藤萝,便缺少了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若没有如烟的细柳,便缺少了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作故乡。

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杜牧,深得江南三味。

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美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江南,安慰着诗人。

诗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比较练习

1.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上一篇: 司马迁祠前的沉思
下一篇: 特写镜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