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前的沉思

作者: 曹建平

司马迁祠前的沉思0

1700多年过去了,他的祠前依然游人如织,香火氤氲。

磨盘石铺筑的古道,诉说着他千年不朽的业绩。山坡下绿树掩映的广场,他的塑像一如他的《史记》,令瞻仰者“阅尽人间春色”。手握书卷的他,神情淡定地目视远方,凝重而又坦然。祠里的历代碑石摹刻,或记述、或彰显,字里行间无不刻凿着后人的惊叹。

沿九十九级石阶登其巅,东望黄河滔滔,西眺梁山巍巍,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他就长眠于这山水环抱的半山坡上。历史,因他的描述而眉清目秀,熠熠生辉;而他——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也因一部著作而山高水长,气象万千。华夏民族因为有了他,有了韩城芝川镇的那位读书人,有了汉武帝时代的那位太史令,历史的传承就如一江春水滚滚东流,万古不息。

《史记》不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只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于国史、于国学、于民族,都是一座高峰,一尊丰碑,如泰山巍峨,如苍松坚挺,任凭风摧雨毁,雷霆万钧,依然光彩照人。他,就是华夏历史的一杆秤、一地沃土、一条龙脉。华夏历史就是他笔下的一组字符、一滴清泪、一腔血脉。于是,他的笔下,一个兵败乌江的霸王,有着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气;一个无奈投江的文弱书生,留下了忠贞不渝的民族风骨;一个平生不得志的将军,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历史的一草一木、民族的一经一纬,都因他而风姿绰约、仪态万方。

惨淡的月光和冰冷的墙壁,磨灭不了他内心的躁动和理想的升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睿智而凝重的目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强和不屈。

他要做比生死更重要的大事,那就是为传承华夏历史而肝脑涂地。上至黄帝,下至汉武时代,他的才情、他的悲怆、他的梦想,在如豆的油灯下一点一滴淅沥成中华民族的传世瑰宝,横空出世。一个古老民族将近三千年的升沉起伏,在他的巨笔下,汩汩流泻,如朝日喷薄,在史学的天空里,放射着万道霞光。

(选自《咸阳日报》,有删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