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化遗产

作者: 黄萍

文题速递

故宫、长城、秦俑,花鼓、皮影、秧歌,擀面、熏肉、粽子,老太爷的甲胄,奶奶的龙船调,沧桑的古城墙,香火旺盛的寺庙……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沐浴着时代的风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被刻上了民族的烙印,它们推开历史的大门,微笑着走向未来。

请以“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津

1.确立主题,谨慎选材。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可谓不胜枚举。这就要求同学们仔细考量——你是否有把握、有能力熟稔地写好某种文化遗产?譬如,如果你并未去过故宫,对故宫的历史文化也不熟悉,就不建议选此素材。如果你家乡有某些文化遗产,你能够细说出它们的沧桑历史和对于家乡的意义,那么它们就会成为优质的素材。

2.选定体裁,注意层次。“我与文化遗产”这一话题可以写散文,讲述“我”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或渊源,同时将自己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融于其中。也可以写说明文,具体详实地介绍某一文化遗产,从历史、形态、发展历程、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说明。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文体,都要注意写作层次,理清写作思路,使行文逻辑清晰明了。

3.语言生动,表达鲜活。“文化遗产”是生动鲜活的,所以同学们的表达也应是生动鲜活的。“文化遗产”所承载的酸甜苦辣,与之相关的人物背后的悲欢离合,它身上所寄寓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精神,以及它如何得到保护和发扬,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等,都需要用感情饱满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此类作文语言的要求,一是平实准确,把“文化遗产”介绍清楚;二是生动鲜活,写出该文化遗产的特色和自己对它的情感。这样可以使作文内容更清晰,更具感染力,也可以让读者对这一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

习作展示

山西老陈醋,能饮一杯无

◎姚舒婉

北方的冬日里,大大小小的节气节日,都少不了热腾腾的饺子,这时候,一碟黑红透亮的老陈醋是绝佳伴侣。对于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来说,老陈醋,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我从小就很能吃醋,吃饺子、包子、面条、各种凉拌菜前,必须把醋壶摆在自己面前。有一次家宴,我又倒了满满一小碗醋,来自南方的姑父见了,便打趣道:“婉婉,喝醋可不如喝酒过瘾,要不要尝尝?”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小孩子不能喝酒,但可以以醋代酒。”此话一出,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没错,这就是山西人。记得汪曾祺的《五味》开篇即是一句“山西人真能吃醋!”他不仅看见几个下馆子的山西人点菜前先喝了三调羹醋,还见到太原的油盐店在春节前贴出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汪老忍不住感慨:“醋,在山西人是大事。”可见,老陈醋对山西人有多重要。

醋的品种是很多的,我知道的就有香醋、米醋、白醋等,但最醇厚的当首推“老陈醋”。颇为著名的宁化府老陈醋和东湖老陈醋,都已经有六百余年历史了,至今仍然生机勃勃。

有一个字大多数山西人估计都认识,那就是——醯。“醯”本义指醋,周代还有“醯人”这一专事酿醋的官职呢。于是善制醋、喜食醋的山西人又被称为“老西儿”(老醯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醋在山西人生活中的分量。

在吃法上,早起喝、饭前饮、吃菜蘸、泡花生,花样繁多。但这些都只是常规操作,当下可是出了不少“醋味”新品呢!比如醋心巧克力、老陈醋元宵、老陈醋冰淇淋、老陈醋月饼,以及让我见了就走不动道的老陈醋奶茶,真是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万物皆可醋”。奶奶总说:“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百姓们对醋保健、养生的作用深信不疑,这大概也是各种老吃法长盛不衰、新吃法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了。

从“中华老字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老陈醋之于山西,不仅是独特风物,还是充满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更是饮食文明的传承载体和文化名片。

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山西做客,如果你来,老陈醋保准管够。若是你的身边有山西朋友,说不准哪天你们一起吃饭时,他会突然从包里取出一瓶醋,然后对你说:“山西老陈醋,能饮一杯无?”

【山西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三中学】

●点评

本文以说明为主,向大家介绍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山西老陈醋,选材典型且有新意。文中的引用非常丰富,比如引用汪曾祺《五味》中的句子,展现出老陈醋在山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又如引用民间俗语,展现出老陈醋的养生价值;再如作文标题,巧妙引用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名句“能饮一杯无”,抓住了读者眼球。文中加入自己爱醋的一个小故事,既扣住了主题,又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作文的趣味性。

我与京剧之缘

◎郭静雯

“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戏声悠扬,她梦见王恢解甲归来,又是欢欣又是哀怨。这是戏中的张氏,也是戏中的我。

京剧研学夏令营开营了,我们一众营员端坐在戏台前。音乐声起,戏曲老师身着戏服,在台上轻抛水袖,那双似乎在诉说着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眼眸,楚楚动人,牵动了我的思绪。我深深地沉醉于那独特的唱腔,此刻,我爱上了京剧。

欣赏过后,终于可以开始学唱腔啦!

我们是从程派学起的。程派要求音调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这对我来说实在有些难度。每次一唱到高潮处,口劲和感情总是不到位。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你的嗓音条件很好,别过分关注高亢的部分,先把尖团音练好。另外,这首曲子最注重的就是气息了,还要多加练习,但作为初学者,你已经很棒了!”老师的话给了我些许安慰,但现实却不停给我打击。

“为什么?为什么我总练不好?我真的就一点天赋都没有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的眼眶润湿了,原本七彩的戏服也变得黯然失色。

“快看!墙角的那丛鸢尾开花了!”同学指着墙角大喊道。那是丛鸢尾,可是之前它们好像都枯萎了,现在竟然又开了吗?我悄悄地转过身,拭去眼角的泪。

月光甩下洁白的水袖,划过山川,划过河流,落在鸢尾花的花蕊里。蓝紫色的花瓣像飞舞的蝴蝶,金色的花蕊仿佛把周围都照亮了。是啊,它们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们用最美的颜色点亮了夜的一角,也驱散了我心中的失落与挫败。

我再次穿上戏服,一个人对着镜子唱了起来,时刻注意口型以及唇舌、牙齿的位置,不停地练习吐纳之功。我不再徘徊,不再退缩,我坚信,汗水一定能铸就成功。晨光里,有我努力的样子;夕阳中,有我拼搏的身影。

终于到了这一日。我看了看镜中的自己,那欢喜宛若莲花,在我心里一点点绽放。我自信满满地走上戏台。

“饥寒保暖无人问,独自眠餐独自行……”曲终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京剧的这段日子里,它给予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坚持的可贵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独特魅力。这就是中国京剧,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

●点评

小作者以动情的语言叙述了自己与京剧的邂逅,侧重点放在“我”的身上,讲了“我”对京剧的向往、学习唱腔时遭遇的困境,以及克服后终于呈现出精彩表演,让人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结尾点明主旨,并将立意升华至“文化自信”,可谓“点睛之笔”。

(袁德冰)

上一篇: 一封家书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