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作者: 孟浩煊每当遇到桥,我都会想起记忆中那座红色的木桥。
有一年,妈妈带我回姥爷家所在的一个小山村避暑。清晨,姥爷拉着我走在红色的木桥上,花瓣伴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缓缓飘落。姥爷教我背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伸出手接住几片花瓣,问姥爷:“这是桂花吗?为什么写‘夜静’?”姥爷说:“咱恒山哪有桂花?那两句是写诗人闲适的心情的。王维号称‘诗佛’,‘春山空’是一种空明的境界。”我不懂什么是境界,又问:“姥爷,为什么月亮惊飞了鸟?”姥爷说:“月亮冷不丁地冒出来,把鸟儿吓飞了。”我边笑边说:“鸟儿也太胆小了。哦,我懂了,王维这是在写‘静谧’吧。”
五四青年节前夕,老师推荐我参加县里组织的美术会展。“画什么呢?”我苦思冥想,突然感到脸颊发热,扭头一看,原来是阳光喷薄而出,透过窗户照到了我的脸上。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座红色的木桥。要不,就画那座桥吧。下午放学后,我赶忙回家收拾好画具,让爸爸送我到姥爷家。
一进村,我就看到姥爷站在桥上,我忙将姥爷拉到木桥中间,找了个合适的角度画了起来。
打草稿时,姥爷微弓的背竟然与木桥重叠了。我想,姥爷的背是被沉重的生活重担压弯的,他多少次背着辛苦劳作换来的粮食走过木桥,进城卖掉,抚养妈妈和舅舅长大,供他们从山沟走向城市;他多少次往返红木桥,到处借钱,给生病的姥姥凑齐医药费。在桥上,他教会了我很多首古诗,告诉我“好诗要有好意境”,还给我讲了很多故事……姥爷正如一座桥,让后辈从山沟走向城市,从知识贫穷走向精神富足。红木桥斑驳着岁月痕迹,姥爷的身骨镌刻着生活印迹,弯曲成了“一座桥”。姥爷与桥终融为一体。
我奋笔涂画,把姥爷的形象倾注笔端,揉进那座桥里,我将作品命名为《桥》。后来,我获得了一等奖,我把画和奖状贴在姥爷家的墙上,让它陪伴着姥爷。
开学那天,我再次拉着姥爷的手,走上红木桥,妈妈用手机拍下了这一瞬间。几天后,照片洗出来了,看着照片,我的眼睛渐渐湿润:木桥不再崭新,红漆脱落,露出大片大片的土黄色;姥爷也不再年轻,夕阳将他花白的头发染成了金色。
我紧紧地握着姥爷的手,坚定地陪他向前走去。
红色的木桥永远在我的心中屹立,姥爷的身影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山西大同市浑源二中初二15班】
点评
姥爷在红色木桥上讲诗,让“我”懂得了诗的意象与意境,激活了“我”的文学细胞,培养了“我”的文化素养,这样的描写使习作富有生活意趣。桥可以连接山村和城市,使人顺利地通过,也象征着姥爷教导后辈成长、不断前进。作文构思新颖,用意象表达感情,行文节奏舒缓有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表达了小作者与姥爷的深厚感情。
(指导老师:马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