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0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理论的奠基人。他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文化伟人,他以伟大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

孔子的思想基本可用“仁礼合一”来概括:“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他的独创;“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法,“仁”是儒家思想的本质;“礼”可以随着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不断因革损益,变换形式,“仁”却是不变的,“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礼”是变道,“仁”是常道;“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仁”是人的内在本质;“礼”是他律道德,“仁”是自律道德。可以说,“仁”决定着“礼”,“礼”体现着“仁”。

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等,依然对当下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简介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教育、文学、音乐、美学、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及立身处世之道。

《论语》表达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伦理道德)“礼”(社会政治)“中庸”(社会方法论),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其中,“仁”是核心思想。

《论语》中的语言简练浅白,用意深远。出自其中的许多成语和格言,如不亦乐乎、犯上作乱、巧言令色、一日三省、言而有信、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温良恭俭让等,至今仍广为流传。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典之一,《论语》既彰显了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指导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摘录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

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4.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

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用礼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做人要勤奋好学,坚持真理,坚定信仰,誓死保全它。处在危险境地的国家而不进入,处在动乱的邦国而不居住。天下有正道就出来从政,荒乱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心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解读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有三重含义:一是哲学层面的“仁道”,二是人格层面的“仁人”,三是社会层面的“仁政”。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环环相扣。

《论语》中的“礼”,指的是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相当于今天的“公序良俗”,它主要体现在生活、教育、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等方面。“礼”既有其本质内容,也有其礼仪形式。

《论语》共20篇,其中雍也篇、宪问篇和季氏篇记录了中庸之道、“恕”的学说、修身为人之道、礼法治国思想等,指导人们要注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追求内心的真诚和对他人的尊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理解人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更在于其对现代人的指导和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论语》承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思想。这部儒家经典之作,以其深邃的哲理和朴实的语言,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国读书人应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别人读《论语》。”阅读《论语》,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还可以引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走进《论语》的世界,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与智慧启迪,将《论语》中的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更好的未来。愿我们都能成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让孔子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窥探一朵花的心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