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秋天更有味
作者: 蒙浩宇
作者自画
我,一个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喜欢用脚步丈量世界的阳光男孩。
感性多于理性时,我会在自己的节奏里,笃定地读书、思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理性多于感性时,我会沉淀自己的思考,寻找永恒的毕达哥拉斯之美。
在文学求索的道路上,我会留下一路或深或浅的脚印,做最好的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说到故都的秋,若是少了那份皇城脚下的热闹,少了灰瓦覆顶、连成一片的小院落,少了青天下驯鸽的飞翔,少了槐树叶底丝丝漏下的日光,毕竟减了大半的秋味。可是呢,晋陕交接的土地上,这些东西即便一样也没有,秋意于此,也毫不逊色于北平呢。
山西多山。十月入秋,天空更是异常高远深邃起来,颜色是淡淡的蓝,空气却清冷,猛吸一口是浸入肺腑的凉。没有万山红遍的壮丽,更无层林尽染的盛景,一草一木皆加深了自己的颜色,变成深绿苍黑的模样,沉默无言。
行至两省之界,未转过山弯,已闻得涛声如雷——正是黄河壶口。遥望上游河面约有百米之宽,排排黄浪奔涌而来,刹那间失去支撑,翻滚着跌落,仿佛条条黄龙极力展现它们的根根筋骨与尖牙利爪,急速地舞动着、咆哮着、怒吼着,齐齐跌入数十米深的、不足原先五分之一宽的龙槽。槽中的河水飞一般地驰向下游;不断有团团撞向岩壁的浪,霎时炸得粉碎。天是寂寂的蓝,山是苍茫的烟,宇宙中仿佛只有水的存在。它那奇伟的力量,带给人震撼的烧灼的感觉;这里的秋啊,色彩不过三种,却何其磅礴!
再往东走走,又换了一种景象。千百万年累积起来的厚厚的黄土,给大地铺上一层浑厚的带着乡土气息的秋味。树极少,叶片尽脱,最多在崖壁上生几株瘦小的枣树;最好看的是探向碧空的几个橙黄的柿子,对着阳光一照,整座小山都成了一幅好画。
陕北那些小城里,我以为延安是顶好的一个。站在宝塔山上,向四周一望,一切的秋色都明朗得出奇。山坡上那些小村庄,许多人家仍住在窑洞:向阳的半圆的门脸儿,洞壁刷白,炕上有大花的被子;从窗扇里往外一望,就能看见几只打闹的麻雀、院里的柿子树、对面金黄的山坡和清亮亮的天色。
真正的中国农民,大概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所以我反而觉得这“土气”的窑洞比那精致的小砖瓦房来得更有味。
这晋陕的秋啊,是比北平的秋更深沉、更苍凉又更安详、更明丽的秋——清秋多佳日,此处最可寻。
(指导老师:赵瑞霞)
创作感言
来到黄土高原,就踏上了凝聚着民族之魂的厚土;走进陕北,就走进了浓郁的陕北风情;仰望宝塔,就瞻仰了民族精神的图腾;走进窑洞,就走进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触摸到陕北人民的质朴、热情和大方的精神内核。
十一假期,当我鼓足勇气走进一户人家讨点热水喝,那对慈祥而善良的爷爷奶奶得知我们从山东来,竟然热情地捧出一笸箩鲜红而饱满的枣子,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情融化,那一刻,我知道不虚此行。
很庆幸我能用一支笔记下这次心灵之旅,诠释这独特而明丽的晋陕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