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干瘪幼稚怎么办?
作者: 邵彤昕
邵彤昕,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第二季邀请嘉宾,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曾获山西省首届作业设计大赛团体特等奖。
“那一刻,我的嘴角飞上了天,在上面玩得不亦乐乎,迟迟不肯回家,就差住在天上了。”
这是初一学生随笔中的一句描写,她写自己磕的CP在一起之后的兴奋,看起来也用了一些手法和技巧,但我们总觉得这样的句子既幼稚又干瘪还虚假,像小学生作文。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讲了一堂课,题目是“要描写,不要告诉”。
我们先从学生所写的文段开始谈起。
小刘同学在自己的随笔中这样写:“(我)开始在场地上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摔倒,摔倒了就站起来,继续,我一圈一圈地骑,绕着小区,后来我有点想放弃,看着擦伤的伤口,痛不欲生,当时就有些想哭,但是我为了学习它已经付出了那么多。”
这里,他写自己伤口很疼,疼到什么程度呢?让一个男生(还是一个足球生)想哭的程度。
但是,这么疼的事情,我们读者却没有感同身受。
怎么才能写得更好一点呢?
好,现在先来回想一下你最疼的一次经历。
有同学回忆自己小时候拔牙,当时感觉满脑子都是电钻的嗡嗡声,麻药过去了也硬撑着,那种疼痛简直“无以言表”;还有同学描述自己有一次脚指甲盖被踢掉了半边,初时没什么感觉,后来整个指甲都黑青了,动一动都感觉疼……
读到这里,你也可以停下想想,你曾有过什么疼痛的感受?
这其实也是写作的第一步:调动已有的真实生活体验。
疼痛这种剧烈的情感,似乎比开心、愉悦更容易回忆,所以我们可以先试着举这样的例子。
当我们想让别人都知道“我很疼,特别疼”的时候,光是告诉没什么用,要描述一下,你究竟哪里疼,疼到什么程度。
杨绛在《我们仨》中这样描写痛彻心扉:“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正要上闩。”“我睁眼身在客栈。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均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虽然我们没有体会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但似乎也能感同身受。这就是描写的魅力。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样的描写,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感受上,再通过一些技巧,让读者也开始回忆自己的相似感受。
但是有朋友又说了,我的感受很真实,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读起来很老套。
这便涉及写作的第二步:丢掉老套的情感表达定式。
很多孩子在描写的时候,总是喜欢写一些常用的句式。譬如,一说纠结就是“两个小人打架”,一说高兴就是“嘴角咧到了耳朵根”,一说感动就是“眼中噙着的泪珠滑落脸颊”,一说恐惧就是“膝盖直颤抖”……但是,小学以来积累的那些单薄的句子已经完全无法应付初中的写作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必然会遭到指责。因为“套路”是懒得构思新措辞的结果,这无异于向阅卷老师宣布,“这是在惰性的驱使下写就的文字”。
咧嘴笑,显然能体现出人物非常幸福;膝盖的颤抖,也的确能表现出恐惧。但问题是,这类定式并没有考虑到情感的“幅度”,这就导致了它们没有“深度”。
我们能通过一滴眼泪看出人物很难过,可他到底有多难过呢?难过到要呜咽?难过到要嘶喊?还是难过到昏厥?难过到哭了五分钟都停不下来?要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关键在于传达人物所经历的情感的程度。
这里千万要注意,感受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感受在不同的人身上,体验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步:外化情绪的身体反应变化。
如何才能感受到并写出来?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了,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是有过程的。将所有的情绪和感受拆分,细化。
比如写疼痛。你是一开始就很疼,还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不同的受伤阶段有不同的疼痛程度。很多时候,人受伤的第一时间是感受不到疼痛的;看到流血了才意识到自己受伤了,紧接着才爆发出疼痛的感受。伊坂幸太郎就这样写:“他感觉不到疼痛,可能还要再过一会儿才有感觉。就像裁员一样,疼痛和恐惧都会姗姗来迟。”
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可能本身没有很疼,但却因为自己吓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
再比如生气:你可能先有一点不开心,然后被某一件事情说得有点生气,努力压制了一下没有压住,最终被一件小事引燃。
最开头那位同学所写的:“那一刻,我的嘴角飞上了天,在上面玩得不亦乐乎,迟迟不肯回家,就差住在天上了。”这种“磕CP”的复杂情感也可以分成很多部分,比如说:先是惊讶,然后克制,最后才是兴奋。
拆分情绪之后,再将心理感受外化为外在表现。
假设我们要描写的是“激动”。激动时会有什么反应呢?心如擂鼓,小鹿乱撞;脚步变得轻快,说的话也比平时多,连语速都变快了;声调变高,嗓门变大……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都会在我们的身体内外引发各种各样的变化。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环境……都有各种变化。只要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读者们就能更容易体会到我们所写的感受。
比如疼痛的外显可能是:瞳孔放大,牙关咬紧,嘴巴咧开,五官皱在一起……
“吃瓜居然吃到了”的外显可能是:先惊讶(眼睛瞪大,瞳孔放大),再克制(抿一下嘴唇,眼睛眯了眯,咽了一下口水),最后兴奋(不住地问)……
诶,这个时候你发现没有,这些内容,我们在讲阅读题的时候全知道,“这样的动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写作其实就是将这些技巧用过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这个时候,有同学又说了:“写‘眼睛瞪大’岂不是太老套了吗?”
确实,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就将“眼睛瞪得像铜铃”简单改了一下,成为“眼睛瞪得像铜钟”,依然感觉很老套。
我们这样吧,还是自己试着做一下这个动作。诶,我们发现,在眼睛瞪大的同时,鼻子也是略微上提的,同时因为我戴眼镜,眼镜也向上提了一点。而且鼻孔好像也大了一点,苹果肌向上提,鼻子也有点皱……
把这一点点细微的动作写出来,你看,新意不就出来了吗?
所以,一边写,一边还原这个动作和场景,注意细微的变化很重要。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如何让自己的作文不再干瘪幼稚?第一步,调动已有的真实生活体验;第二步,丢掉老套的情感表达定式;第三步,外化情绪的身体反应变化。
一个真实的感受、一个变化的过程、一个外显的表现、一个还原的场景。相信慢慢训练,你一定可以写出丰富细腻的文章。
修改示例
相遇在秋天
张浩曈·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 188班
微风吹拂着黄叶,片片从树上飘落。伴着熟悉的秋景,又一年青少年杯羽毛球赛开赛了。我一手挎上球包,一手拿着参赛牌,大步向球场走去。
等待着,等待着,终于叫到我的名字了。走到检录处,只见一个黑胖的男孩正在登记信息。他的头发根根立着,一身黑衣,显出很精干的样子。他便是我的对手了。“你好!”他回过身微笑着向我打招呼,炯炯有神的眼睛坚定地看着我。我也挂上笑容点了点头。“你今年几岁啊?”突如其来的问题令我有些意外。“十二。”我答道。“哦,我才十一。”他似是有些炫耀。我这才意识到,今年赛场上我已经不是年龄最小的了。不过这也没什么,我还是能拿好名次的,你小子别想给我压力,一会儿等着瞧好吧!后来他一直不停地絮叨,说了很多学校的事、练球的事,见我不想说话,便安静了许多。
“比赛开始!”裁判一声令下,比赛拉开帷幕。
第一局我体力充沛,赢得比较轻松。第二局,正当我越打越顺、优势尽显之时,突然感觉右腿有些不对劲。一次起跳落地后,右脚踝不知怎的,突然用不上力了。挑完一颗球再往回蹬时,竟趔趄了一下,脚腕一扭,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场外冲去。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倒地的那一刹那,剧烈的疼痛袭来,仿佛我全部的注意力都只能集中在脚腕上。我双臂抱着膝盖,试图缓解疼痛,余光中看见一个黑胖的身影,急切地穿过网,蹲在我身边。“没事吧?”小小的声音传来,正是我的对手。我懊恼地想:“这下完了,白送对方一个晋级。”“伤重不重?”他竟然在关心我的情况!我心中咯噔一下,用气顶着说:“没事,我们继续。”
其实,当时我真不知道比赛是否还能继续,但在看到他鼓励的眼神后,我似乎又升起了一股勇气。我不想辜负这样的对手。
“11比4,比赛继续。”裁判道。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让他一局以表达我的感激与歉意,但最终还是否定了这个想法。尊重对手,才是最大的感激。
赛后我问他:“当时你为什么不等我退赛?而是过来扶我?”“因为我们是朋友啊。我不能忍受你躺在那,而我却什么都不做。”我的嗓子眼有些发堵,说不出一句话,只能拍拍他肩膀。
走出赛场,眼前又是那熟悉的秋景。微风吹拂着黄叶,片片从树上飘落,它们舞动着、交缠着,一如春日里,它们竞相生长。
是对手,亦是朋友。与这样的朋友相遇,我很幸运。
(指导老师:邵彤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