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九十年前的老北京
作者: 新作文/策划 寒云/执行
民国年间,北平。
时局暗潮涌动,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活动已经展开。
青年侠士李天然留美归来,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一起酝酿着山雨欲来的局势。
胡同深处,四合院里,老百姓的日子仍然优哉游哉地过着。从中秋到冬至,从春节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直到卢沟桥的那一声枪响。
作者简介: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联合国退休后,张北海转而虚构《侠隐》,写尽出生地老北京的无限风情。文笔老道,笔下风流,既透露出他骨子里的中国气质,又显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风。
名家评论:
《侠隐》开篇而且通篇即在我很熟悉的北京,细节精确,我甚至可以为有兴趣的读者做导游……国际、国家、民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惊异,其中个人武功能力展现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议,是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不涉此前武侠小说一目十行的陈词。果然好看。
——著名作家阿城
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他是在跨越时空的暌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皮影戏般的飞侠、戏台上的爱情对白,乃至大型战争场景的动员及历史幻景,全在不忍删除的细微末节知识掌故中,边界模糊而让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 ——著名作家骆以军
《侠隐》以久违了的扎实的笔触与沉稳的心迹、干净的文字和严谨老道的叙事方式,特别是意在笔先,认真做足了功课,稔熟于心地融入大量的老北京地理和民俗民风,真的是地道,写得那样韵味醇厚,精描细刻,逸笔氤氲,宛若一帧墨渍淋漓的水墨画。
——著名作家肖复兴
编辑推荐:
本书是姜文2018年上映的电影《邪不压正》的原著小说,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幅度较大,小说的主线是青年侠士李天然的复仇之路,但实则所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市井生活。作者少年时生活在北京,对北京有很深的感情,因而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北京。为写作本书,作者参考了好几百本有关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因而对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写确凿、细致,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符合当时的样貌。真正的老北京已经消失,而张北海却用文字使它复活。
阿城先生称赞《侠隐》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中国的和西洋的,平常的和传奇的,熔于一炉,它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
摘录:
上哪儿去?北平大街没什么好逛的,先绕一圈儿再说吧。
他大致还认得路。反正外城内城皇城,大圈圈里面小圈圈,小圈圈里面黄圈圈。可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出了干面胡同西口,就沿着哈德门大街上的电车轨道向北走。没一会儿就到了东四南大街。他记得北平的几路电车都穿过前门,再绕着皇城跑。只要不进小胡同,不离轨道,准丢不了。
他今天是个百分之百的闲人,没事在大街上溜达的那种闲人。马路上人不多,只有在东四牌楼那儿过街的时候有点儿挤。他等了会儿。牌楼东北角搭着一座高高的警察亭子,可是里边那位交通警好像只管红绿灯,只管汽车电车,其他什么洋车马车,别说行人,连硬闯红灯的自行车,他都不理。偶尔挤不动了,他才在上头用扩音喇叭喊一声,“奔东的洋车快着点儿!”
他刚过六条就止步回头,进了胡同口上那家杂货店,问有没有月份牌儿。一个秃头流着鼻涕的小伙计打量着他,“快八月节了,还买月份牌儿?”
那小子一副寒碜相,李天然瞄了他一眼,“有今年的吗?”小伙计用头一指墙上一张美女挂历,“我们自个儿要用。”
“查查行吧?”
小伙计不搭茬儿,可也没说不行。李天然过去翻。是一天撕一张那种。
今天是九月二十二,阴历八月初七。他一直翻到十月十五,才是阴历初一。好,十月十五。他掏出一角钱给那个小伙计,把那小子吓了一跳,不知道该拿不该拿,也不敢伸手。李天然把钱塞了过去,故意一瞪眼,“去擤擤你鼻子!”
……
他隐隐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可是,他也根本没个家。自从师父一家人一死,他更没家了。但是今天,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儿,刚才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
他顺着轨道拐上了北新桥西大街。想了想,改天再去雍和宫吧。
到了鼓楼。一上地安门大街就看见右手边不远的什刹海,拐个弯到了皇城根。南边就是北海。
……
刚过了西四牌楼,一阵香味儿飘了过来。他没再犹豫就进去叫了碗羊汤面。
坐在那儿吃,每次抬头往门外看,都瞧见斜对面街边停了部黑色汽车。这次又抬头,觉得很像刚才在西皇城根看见的那辆。他又多看了一眼,不自觉地吃慢了。
他心不在焉地付完账,上了街,继续慢慢往南走。等他在街这边经过那部黑车的时候,看见有四个人从一家饭庄出来。不错,是那几个日本人。三个黑西装男的和一个穿和服的女的。其中一个男的矮矮壮壮,圆脸,让他心猛跳了两下。再要细看,他们四个已经上了车,往北开走了。
隔着条大马路,前面又是人,又是车,又才几秒钟。可是,他又怎么能忘记这张圆脸?上次也是几秒钟,可是,那几秒钟就是永远。
李天然麻木地一直走,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右额,一阵“叮当”电车声惊醒了他。再看是西长安街。他在抄手胡同一家小茶馆歇了会儿。半壶茶之后才平静下来。
好,你这小子是谁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就是你。就在北平,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