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王荆公:文韵与变革的交响
作者: 周梓睿
作者自画
我是周梓睿,一个在文学海洋里逐梦遨游的少年。
在宁静的夜晚,有柔和灯光相伴,我总爱静静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读《繁星·春水》,品味冰心细腻笔触,感受她对母爱、童真与自然的深情赞颂;读《海底两万里》,跟随尼摩船长潜入神秘海底,领略奇幻瑰丽的海洋风光与惊心动魄的冒险。这些经典,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通往不同人生与世界的大门,不断激发我对未知的探索热情。
在华夏千年的文化星空中,王安石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思想、斐然的文采和锐意的改革,划破历史的苍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安石,既是在文学天地里用诗文倾诉才情的文学家,也是心怀天下、试图以变法重塑北宋山河的政治家。当我们轻轻揭开历史那蒙尘的面纱,探寻这位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与非凡历程时,仿若踏入一片波澜壮阔的智慧之海,欣赏他的才情与变革相互交融,听一曲动人心弦的时代交响。
初次邂逅王安石,是那首《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个“绿”字,堪称神来之笔,凝聚着王安石对文字超凡的驾驭力与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品析其散文《伤仲永》,以简洁而深刻的叙述,揭示了后天教育对学习的重要性,发人深省。文中讲述了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却因后天缺乏教育培养,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故事。以这一典型事例警醒我们,天赋固然可贵,但若无持续的学习与雕琢,终将如流星般陨落。
再赏他的《游褒禅山记》,更是别出心裁。王安石在记游中深入思考人生哲理与治学之道。他描写褒禅山的景色,从山洞的深邃神秘到周围山势的险峻清幽,都生动形象,让读者如临其境。而在叙事之后笔锋一转,开始阐述“志”“力”“物”三者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强调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以及外物的辅助,才能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种巧妙结合的写法,展现出他独特的文学创造力与思想深度,荆公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实至名归。
文学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卓越的领航者,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其变法的宏伟事迹又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北宋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织,王安石心怀强烈的使命感与卓越的政治远见,挺身而出,力主变法革新,拯救国家于危亡边缘。他所推行的青苗法,犹如一场及时雨,在青黄不接之时为农民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助力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免役法大胆变革旧有的服役制度,让百姓得以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与商业经营之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方田均税法则致力于重新丈量土地,清查田亩数量与质量,使赋税征收更加公平合理,打击了土地兼并与隐匿田产的不法行为,为国家财政的充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变法之路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守旧势力如同顽固的堡垒,他们因循守旧,极力维护既得利益,对变法疯狂抵制与反对。朝堂之上,围绕变法的争论硝烟弥漫,新旧两派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地方上,部分贪官污吏阳奉阴违,在执行变法政策时歪曲本意,使得一些原本利民的举措在落地过程中产生偏差,反而给百姓带来了困扰与负担。尽管最终变法失败,北宋的命运也未能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但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果敢、担当与执着,却永远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后世敬仰与学习的典范。
在我的眼中,王安石是一位集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如璀璨明珠,他的变法虽坎坷但对后世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他终其一生,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坚守自我、砥砺前行。尽管岁月流转,他的名字和事迹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供后人敬仰、缅怀与思考。
(指导老师:李 杰)
链接: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老师评价
周梓睿同学,你对文学的热爱就像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你在知识海洋中的探索之路。
你用灵动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书写着对生活的感悟,文字在你手下仿佛有了生命,充满了温度与灵性。无论是细腻的情感表达,还是生动的场景描绘,都展现出你独特的文学天赋和敏锐的感知力。
愿你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怀揣热情,让那些富有魅力的文字从心间流淌而出,汇聚成属于你自己的璀璨星河;愿你不断磨砺自己的笔锋,用文字勾勒出世间的温暖与美好,留下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同学评价
周梓睿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十分细心的人。说话吐字有条不紊,有一种独特的才气,常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深得老师们的信任,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十分亲密,希望他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荣俊逸
这是一篇富有优雅情怀的文章。诗句和历史背景信手拈来,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积淀和飞扬的才情。文章的亮点无疑是那些经典的诗句和独到的见解。点点滴滴的积累,天长日久,凝成作者脑海里镌刻的信仰。那个人、那段史、那份情,浸润着年轻的灵魂,守护着内心的宁静,丰盈了写作的财富。微小细节,体现的是作者阅读的敏锐、思考与积累,彰显的是作者移阅读之花、接写作之木的智慧。
——钱思源
创作感言
在创作《品王荆公:文韵与变革的交响》一文时,我似乎与王荆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王荆公的一生,无论是文学上的卓越建树,还是变法图强的伟大实践,都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深深吸引着我。我努力走进他的世界,感悟其精神,思考其人生的价值。
▲周梓睿访谈录▼
新作文:你对写作的看法是什么?
周梓睿:写作于我,宛如一位知心挚友。我用文字向她倾吐自己的喜悦与哀愁。写作是我梦想绽放的舞台。在这里,我宛如造物主,拥有塑造鲜活角色、构建奇幻世界的能力。同时,写作还是我成长历程的忠实记录仪。从文字中能清晰看到自己思想成长的轨迹,见证我的蜕变。
新作文:为什么选择写王安石?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周梓睿:之所以选择写王安石,不单单是因为他身为文坛巨匠,其诗词风格多变,文字中蕴含着强大力量,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着我。他生活简朴,一门心思都扑在国家大事上,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坚守初心,不屈不挠。
王安石变法体现出一种勇于革新、敢于斗争的精神。他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与旧有的制度框架。尽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
新作文:在写作中你参考了哪些资料?具体是如何构思的?
周梓睿:写作初期,我精心研读了梁启超先生的《王安石传》,得以初步窥探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抱负。还看了央视纪录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片中从宏大的历史角度展示了北宋社会全貌,展现了王安石变法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过程。我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最初,我的构思仅仅聚焦于王安石的文字著作。他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越,无论是那气势磅礴、见解深刻的政论文,还是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诗词,都让我着迷。然而,随着对变法相关资料的不断挖掘,变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王安石的果敢、智慧以及变法所遭遇的重重阻力,更像一块强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我。我尝试将王安石的文学创作与变法过程结合在一起,从文学与历史两个维度,为文章增添丰富的层次感,让读者既能领略王安石作为文学家的才情,又能体会他作为改革家的魄力,从而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王安石形象。
新作文:对同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有哪些想说的话?
周梓睿:写作,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途径,是心灵深处情感与思绪的尽情抒发。
在写作的漫漫旅程中,千万别畏惧犯错。要大胆尝试各种风格与体裁,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总有一款能让你的创造力如烟花般绚烂绽放。平日里,多留意生活,看似平凡的点滴,都能成为你笔下故事的源头活水。还要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倘若遇到写作瓶颈,也别气馁。不妨放下手中的笔,出门走走,和朋友们多交流,分享故事与想法。说不定,灵感就在你最不经意的瞬间,悄然来临。
希望在初中这段美好的时光里,能与同样热爱文学的你们携手同行,共同编织属于我们的青春诗篇。
新作文:想对《新作文》说的话。
周梓睿:亲爱的《新作文》,你就像我最温暖的伙伴,从爱上写作起,便一路相伴。
初次翻开你,那一篇篇灵动的文字,似有神奇魔力,带我走进一个个奇妙世界。作者们用文字描绘的梦想和分享的喜怒哀乐深深触动了我。从那时起,我便渴望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在《新作文》里绽放光彩。
感谢《新作文》一直陪着我们这些热爱写作的孩子。希望未来多举办有趣的写作活动,让我们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开辟更多独特的栏目,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简析
这首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词人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残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等景象的铺排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则以“念”字转折,阐发了词人对金陵历史的回溯和思考,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其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相关书目:
《王安石传》 崔铭 著
作者七年磨一剑,穷尽原始文献,以极为严谨的考据,“无一事无来历”,与古代伟大的灵魂对话。尽可能抛开固有的观念、习见的标签,从王安石的全部作品入手,从原始的文献入手,通过对王安石心灵世界的体认和理解,结合对他同时代人与他的多层次互动的考察,抖落掉历史的尘埃,以深厚的学问功底,还原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丰盈多姿、生意盎然的王安石。探究王安石到底是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还是伟大的改革家?是权倾一时的政治家,还是流芳千古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