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家曾巩
作者: 蓝杨易
作者自画
我的爱好是打羽毛球和跑步。在我的生命中,求知与探索是青春激昂的主旋律,无尽的未知赋予我生命的意义,而求知欲又将我引上探索的道路,通向更广阔的世界。我时常幻想那夜幕后的未知,那海面下的秘密,笔,就是我记录这些奇思妙想的工具。当然,在探索中,我也想以热血为青春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自明初后的文风,皆以那唐宋为宗,让前后百年的书生,皆透着一丝平庸,看朱右(首倡唐宋八大家之人)手中来绘,细数了整整几辈,唐宋的散文之最,终绕不开那八位。”此词所言,便是中国历史上散文之最的那八位,中华文脉的“最强文化天团”之一——唐宋八大家。今天我想说的便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那位“小透明”——曾巩。
曾巩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庆历元年(1041年)入太学,上书欧阳修,欧阳修甚奇之,并壮其志。后欧阳修出守滁州,曾巩从之学习古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参军。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曾巩记体散文的结构特色是曲折谨严。如《越州赵公救灾记》,文章一开始就先交代赵公在饥荒到来之前所做的各种准备——如何发放粮食?什么时间发放?在哪些地点发放?针对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发放措施?对弃婴如何收养等等。这些曾巩都详细而有条理地记了下来。最后笔锋自然转到表现赵公其人的赈灾有方、敢于担当、勤政为民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上。这么多纷繁复杂的内容,在曾巩的笔下却有条不紊,足见曾巩严谨条理的散文功力。
曾巩历来被称为“醇儒”,他对儒道极其推崇和恪守,因而常常在文中表达复兴儒道的思想。他的记体散文与其儒家学者的思想紧密联系,希望通过详尽的说理达到“文以明道”的功效,希望翔实地记载工程营造以达到“文以载道”的作用。刘熙载《艺概》就这样评价道:“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曾巩的散文,很少有激烈的情感表达,这一点自然与他语言上多议论的特点有关,但在字里行间常让人感到是曾巩自己对情感的一种克制。古文运动将载道的重任加到散文的身上,这使得情感在散文中的表达空间变得有限,加之曾巩自身对儒道的推崇,更使得他的散文中正平和,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理性冷静的特征。
曾巩的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曾巩对中正平和的文风的喜好,另一方面则是人生态度的影响。他在思想上推崇儒学,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则喜好学习刘向的文风。而曾巩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是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曾巩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直到三十九岁才金榜题名。这二十多年间,仕途的不顺和生活的坎坷磨炼出曾巩坚韧的性格,使得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后,反而能以一种淡泊的心态去面对人世的一切,反映到文学作品中便内化为一种沉稳淡定的风格。自身的性格和生活的磨砺赐予了曾巩从容踏实、客观冷静的心境,从而在他创作的诗文中也深深地烙上这样的印记。
“他内心应是欢喜,因不只是他自己,他走时听说下了雨,自墨池流了百里。”曾巩一生为官,却既无变法之壮举,也无数次左迁之悲伤,相较于唐宋八大家的另外七人,曾巩的一生显得极为平庸,但可能正是这相对于他人的平庸,才造就了曾巩文章上的尔雅深厚与中正平和。
(指导老师:孙胜男)
链接: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中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现存散文上千篇。他是八大家中情致较少的一位,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其文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象,与欧阳修的风格相似。《唐论》《战国策目录序》《范贯之奏议集序》《上蔡学士书》都是议论文章的代表之作。曾巩也长于诗,其诗风与文风相近,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而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的手法略少,显示出宋诗擅长议论的特点。
师生评价
老师:杨易性格活泼开朗,不骄不躁,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强,思维能力活跃。尤其难得的是,他对文字和语言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语言表达能力也很突出,他的文字表达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深刻性。
同学:杨易的理科很厉害,他性格热情,喜欢给我们讲数学题。因为有比较好的语言功底,所以讲题的时候条理清晰,推理明了,很厉害。(肖罗毅)
创作感言
对写作,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写作,不仅承载了我的各种情绪,也记录了我的成长过程。从开始接触写作到现在,它带给我的力量是无穷的。失意时,一次灵感的爆发,能带我走出失败的泥潭;胜利喜悦时,回首过往,曾经所写下的肺腑之言又将我带回那个奋力拼搏的午后。我写作的灵感来源也是多样的,校园里的一棵树,教室中的一幅字,父母的一碗牛肉羹,一本书,一句话……这些都是我写作的灵感来源,而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加深生命的体验感。
▲蓝杨易访谈录▼
新作文:你对写作的看法是什么?
蓝杨易:我认为写作是伴随人终身的,写在当下的一个故事,是漫漫人生长路中一段闪光的记录。文字是一个人内在的体现,是自我对话,是一个人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也能更清晰地找到未来的路。
新作文:为什么选择写曾巩?你是从那些地方了解到他的?
蓝杨易:我是在《越州赵公救灾记》这篇文章中认识了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是我们相对陌生的那一位,他的一生可以说完美地践行了“中庸”道路,这也使得曾巩的一生没有像苏轼、王安石那样跌宕起伏,少了些波澜起伏的艺术性,也可以说曾巩属于唐宋八大家中的低调存在。写曾巩,我一方面希望找到与众不同的素材,另一方面希望读者也能将目光从苏轼这样的“明星”身上暂时移开,关注同样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几位。
新作文:在写作中你参考了哪些资料?具体是如何构思的?
蓝杨易:在完成这篇文章前,我听过康震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在康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了大文学家曾巩的独特魅力。于是阅读了他的《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又阅读了《唐宋八大家散文选集》一书,对曾巩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本文的创作过程中,我从曾巩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入手剖析其语言风格,再从其个人成就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新作文:对同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有哪些想说的话?
蓝杨易:无论是记录过往,还是展现自我风采,用笔可以写出自己的思想,用纸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写作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中有所思所想都可以进行创作,文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永远不要吝啬表达。
新作文:想对《新作文》说的话。
蓝杨易:比起电子阅读,我认为纸质书籍更能让人沉下心来,进入一种“人亦在书中”的状态。“清风凉夏生笔意,风流风华皆是他。”我喜欢《新作文》杂志中刊登的文章,无论是题材之新颖,还是文笔之独特,都让人感觉气质不凡。也非常感谢她给像我一样喜欢写作的中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祝福《新作文》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