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时
作者: 孙苡诚
红线凌云,青云相接,纸鸢摇满晴空;纸花如雪,声驰碧落,我抖线放轴,火凤在天,熠熠生辉。风吹麦浪时,给予风筝飞行的动力,给予我向前的勇气。
风吹麦浪时,爷爷正在教我弯风筝竹骨。我将双手扣在竹条两侧,火苗燃烧竹条,炙热的空气扑面而来,烤得鼻子难以忍受。忍受着焦烟灼眼的疼痛,随着红光一闪,我用力一折,碳化的竹条被生生折断,支出的刺猛地扎入手中。我吮着血的腥甜,看着风吹麦浪,感受到的只有无力与刺痛。
风吹麦浪时,麦粒中似乎饱含着忧伤。一个硕大的纸箱出现在我面前,“孩子,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爷爷和颜悦色地看着我。我打开纸箱,惊讶于里面竟是满满一箱折翼的纸鸢。“孩子,你知道吗?板鹞风筝是家乡的非遗,只有凭借你的矢志不渝,家乡的板鹞才能传承下去。”我点点头。再看那风吹麦浪,麦子面对着风的压迫,并没有一直弯腰,而是坚强地抬起头,挺起腰,我拥有了向前的勇气。
自此,我开始了无休止的练习。晨光熹微,刀削竹骨,直至余一层青皮,慢烤筝骨,无奈碳化折断只得重来,铺开锦纸,笔起墨落,平仄交错,糊纸上油,装风笛……阳光照在脸颊,汗水滴落地下。我顿然醒悟,这咸涩的汗水不正是我青春拼搏的最好见证吗?风吹麦浪时,我拥有了向前的能力。
任板鹞在空中飞翔,远处的麦浪与近处的板鹞交相辉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非遗里的中国》曾言:板鹞风筝,在江海之滨,不与风向争锋,不与风速争强。传承与创新,艺术与科技,这就是中国风筝文化的典范。
风吹麦浪时,给予风筝飞行的动力,给予我向前的勇气,让板鹞载着梦扶摇直上。从传统飞向世界,从历史飞向未来。
(指导老师:唐晓义)
老师点评
作者描写了自己接触风筝、制作风筝、最后让风筝在空中飞翔的过程。用风吹麦浪这一意象贯穿了全文,风吹麦浪给予“我”勇气,给予“我”动力,让“我”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中获得了百折不挠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