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沉沦

作者: 邱思博

一笔沉沦0

作者自画

章贡学子,身处古色江西。相貌平平,才疏学浅。最喜观青史,颇怜笔书魂。无有万贯财,一腔民族魂。闲时卧指北斗,观星;娱时洒脱至极,追风。愿驾一叶扁舟,乘好风归去,直下看山河;又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结天下友。"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少年蜕变者,栉风沐雨,他日必成史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题记

“李鸿章昏庸骄蹇,丧权辱国。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革除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职务,留在尚书房行走,以观后效。钦此!”

……

甲午后·万民之唾

北京贤良寺,钟声隐隐,渲染着严寒。风本无声,却久浸寒霜,肆意泼洒着黯淡。

头上的白纱尚未除,天际红日未腾轮。我无言良久,望向远方。那里有一处云,支离破碎,却暗生其后之百里层云。我正沉思,忽见手上褐斑累累,比起当初平定太平天国众匪时,越显沧桑。这双手,还是当年亲施权威、横行天下的手吗?眼神……迷离?恍惚?哪里及初时马褂着身、开江南制造总局时的眼光卓越而犀利!“当初呀……”我叹了口气,喉中似咽下千般黄河沙,涩而沧桑, “吾办淮军,靖内寇,御外侮。发捻覆灭,吾亦权并天下,壮哉,大丈夫不负此生!而今……”我眼前一黑,几欲摔倒,终于沉肩站稳,年已过古稀,尽是衰朽。诗云:“白发催年老”。谁承想,老夫晚年,竟如此颓唐!没有了花翎黄马褂,似乎有些不自然,但真的,很轻松……

有些事看开了,便没什么了。

太后的质疑,众官的排挤,万民的唾骂指责,终究只是刻在老夫墓碑上的铭文罢了,老夫一垂死之人,尚何求青史?事已至此,即便水师重浮,胜之东方,也已无用。我回首,步入堂中。

日出,阴云破尽,天色一霁。千林尽染,万木争辉,猿鸟乱鸣。我回眸,在一幅欣欣向荣之景中,愈生悲凉,却想起那是东方。

我愤愤一甩头,将浮云甩去,甩散,甩尽,甩至支离破碎!那东方的日出之地,是野兽,是豺狼呀!咬碎吾上国之威,吞噬吾大国之疆呀!老夫的北洋水师,竟被倭兵所灭,奇耻大辱!还有那颗带着邪恶与贪婪的子弹,是你们的大礼,大礼呀!野蛮,无比野蛮!

伤口一阵剧痛。我痛苦地弯下腰,一拭,血已泛黑,暗淡无光,是无望,是悲怆。我虚弱而凄凄地微闭单眼,颤巍巍,拖着身躯回到屋内。

红日重又遁入云层。

外出访·须臾顿悟

光绪二十二年,一个凄寒的春日。朝廷遣吾访德、荷、比、法、英、美、加各国。

这是一次剑拔弩张的邀请。可余所到之处,皆受嘉宾之礼。

初视其为蛮夷,今兹?

其设施之先进,远超吾国之百年;其百丈之楼如林,远超吾国之繁华。风火车,日行千里者不胜数。美之大厦,可出云百尺,而吾之上国,木制楼阁仅在树冠之间。德之工厂,技术创新,全球领先。吾国之北洋水师主舰定远舰、镇远舰亦为德国进口。英之海军,训练有素,比之北洋舰队与日一战全军覆没,可谓天上地下。

吾心不服!那先进之技术、无数舰队与枪炮在我手下掌控,为何覆灭?

北洋舰队威武一时,乃吾之指挥建立,谓之图强;吾之淮军已剿灭太平军、捻军,乃吾之所统,谓之安内;烟台、天津、中法、马关、辽南、中俄条约,皆乃吾之所签,谓之和戎。

北洋舰队,与日交火,须臾即亡;黄海一役,冤魂遍野;威海卫一役,全军覆没。经此惨败,万民哀悼,民心顿散,岌岌可危。

条约已签,但国愈危,敌愈猖!讨吾之声,朝野汹涌,连太后亦不信老朽,投吾闲散。

一切的一切,都似乎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回头。我一阵眩晕,转而内心又起一阵狂澜: "哀哉!世人道我败国事,此为吾之过?损国威,此为吾所使?葬国土,此为吾所愿?”

随从四起,或拿起衣物,或拿起所服之药,纷起而扶吾入座。

我惨然一笑:“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裱糊匠,老朽,再也不当!”

伤口再次泛红,我訇然倒地。众人惊慌中,我梦呓般沉吟:

“终究是太晚懂得,这是制度的悲哀,一切,要重来。”

“史将还吾清白。”

终究还是要面对,终究……

终惨去·一笔沉沦

光绪二十六年,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行干涉,同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八月十五日,都城沦陷。清廷重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上议和。

……

10月11日,吾至北京。风寒打倒了我。

步入会场,各国公使或气势汹汹,或心得志满。法国公使率先提出的“和谈基础”已无法接受,随即十国相继层层加码,无法,吾只得费尽口舌,利用其之间利益矛盾,减少损失。1个月, 3个月, 5个月……

为顶住压力,我签下“议和大纲”。国人声又起,多为口诛讨伐之声:“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好在,我时日不多了……

十亿两白银变为四亿五千万两,“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我接受了。

各国军队驻守铁路要地,禁止输入武器,如同对外国不设防,我接受了。

严禁人民反对列强,惩办主战大臣,我接受了……

一个弱国,有何外交?败退,更加刺激了豺狼的欲望。

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千古之殇。

深色的官服长袖下,一双颤抖的手接过了那凝聚着侵略、悲痛、残忍的,凝聚着八旬老夫之血肉的条约。哀哉!痛哉!字字节节,都是刻在血肉上的屈辱!

“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运动。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我的白须在微微颤抖,悲戚、愤懑,仰天长叹:“这才是豺狼!”

“中华民族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托着官帽的手愤怒一抖,弃于地下。我褐斑丛生的沧桑枯骨,捡起了狼毫,最后一眼看向条约,一个个张牙舞爪。狼毫如剑,即将刺穿最后的黎明……我闭上双眼,那曾经引以为豪的落款之名,将在上面落下历史的耻辱。

李,鸿,章……

最后一竖,曾经力拔千钧,如今软弱地收尾。我突然想到,泱泱华夏,不配拥有这个名字啊!笔杆,重重落入沉沦。

签订后,一封奏折递向慈禧太后,上书: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呈者,一位病榻上垂死的中堂。

……

血,吐尽,已将残烛燃为孤影;一股热血,舞动成了一首遗诗。最后一口血,一昂首,我看见了紫黑色的烈日。

突然想到,星辰已逝,龙行九霄,是否曾翕动过一丝沉睡的华夏?

一口血,吐向最后的留恋。

……

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谥文忠。临终诗: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12日,李鸿章失望至极的清朝,终灭亡。

(指导老师:宋清香)

创作感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一位徜徉于青史的古老丰韵中无法自拔的国人,最不应忘记的即那一款款屈辱条约。恰逢初学“洋务”一课,这位晚清重臣一生颇受后人争议。我以其为视角,是真是幻,无褒无贬,犹如一位过客,在历史的审判中回归,回归风云激荡的时代。我坚信,最终那一笔沉沦将不复,转而成一曲气壮河山的雄章。

寒云留言

关于李鸿章如何评价,是近代史一个很有争议的地方。褒的人赞他引领洋务运动,带领大清自强,同时尽力与洋人周旋,保全清廷利益。贬的人骂他甲午战争明知不可胜却依然一战,最后战败,丧权辱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还割走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亏得法国俄国出手干涉,辽东半岛保住了,却多赔了三千万两白银。时人愤慨,皆曰“诛合肥以谢天下”(李鸿章是合肥人)。后来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又令李鸿章出来收拾残局,最终又签订《辛丑条约》,赔偿4亿5千万两白银,又是骂声一片。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也撒手人寰。在人们看来,甲午的战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似乎都是李鸿章这个“卖国贼”的所为。殊不知,没有慈禧与光绪帝的首肯,条约哪能签得了!而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被日本刺客在面上打了一枪,日本唯恐列强不满,为表歉意,减少了1亿两,才使赔款额成为2亿两。说到底,大清国弱,弱国无外交,而甲午的战败也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责任。举国腐败,军事废弛,战败几乎是注定的。李鸿章自诩是大清这个风雨飘摇的屋子的一个裱糊匠,梁启超评价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他终究只是一个旧时代的能臣,面对当时“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终究没有明白只有制度的改革才能真正使国家强大。一再错过历史机遇的清朝,也注定走向灭亡。

老师点评

本文紧扣历史,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想象丰富但又不脱离实际。文章以罢免李鸿章官职为引,想象了李鸿章生平的崛起、辉煌、顿悟与最后的沉沦,油尽灯枯……各部分关系紧密,既揭露了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又给世人深敲警钟——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极为出色,配以华丽优美的辞藻,给人以美的享受。

——宋清香

同学评价

他是一个谦逊、睿智的男孩。学富五车、彬彬有礼,是我们班上的“活字典”。他练就一手好文笔,搭配那工整美观的字体,写出的文章总能博得同学们的赞叹与老师们的喜爱。但他的能力绝非天赋所致,而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滴水穿石”的努力与艰辛。在他的影响下,我的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培养了起来。他也喜欢科普知识,每当有机会时,他总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无边无垠的知识量倾泻出来,常令我大开眼界。在他的黑框眼镜下那双明眸不知含有多少智慧,他已把这坚毅的目光深刻地印在我初中生活的画册上。

——温浩涵

思博一直都是优秀的。我对他的第一印象:秋至,恍若江南翩翩而来的白衣少年。学习方面或是其他事,他总是用智慧征服我。他的笑容亲和,令人心安,一直是一个让人踏实的存在。他从未骄傲过,谦虚地对待每一个人。做事认真负责,总会在他人悲伤时,给予最大的慰藉。

——程忠斌

思博,你聪明过人,逻辑思维敏捷,一切在你笔下都显得那么轻松如意;思博,你自信亦自强,勤奋无数个日夜,训练不懈;思博,你重视友谊,尊师敬长,慷慨负责,为老师、同学、朋友、班级付出太多太多了!谦谦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博学才子,当以辛勤所就!你二者兼备,还能着袍上球场,惊艳异常!文能舞笔梦摘星,武可临门护乾坤!我等以有你为同窗,似手足而骄傲自豪!

——洪睿

邱思博访谈录

Q1新作文:你对写作的看法是什么?

邱思博答:写作当属一种满足,类似在心有所感时,舀上一盏甘醴细品。若所饮为美酒,即意发时为饮中八仙,斗酒诗百篇;闲意时,亦是夜阑小品,凌寒独自酌。而杜康之酿造,更需匠心独运,是为勤耕细作,而非妙手偶得。当其境渐进至妙言拈来,便可水到渠成,七步成诗尚不为过。问君肯饮一杯无?

Q2新作文:为什么会想到写李鸿章?本文的创作缘起是什么?

邱思博答:李鸿章是清王朝暮年的缩影,一个人便集封建与先进于一身。余现已步入八年级,历史教科书翻开了屈辱的一页,令人叹息。作为在屈辱中重生的民族,更需关注的是一切的根源——文中亦提到“制度的悲哀”。拙作以李鸿章的视角,不为分辨其好恶,而是为揭示“封建制度下任何救赎都为无用的挣扎”一理,以及还原“千古之殇”——《辛丑条约》签订的耻辱之景,以昭其质,以警得失,以复华夏之兴。在如今风云激荡的时代,更需吾辈自强!故曰:“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Q3新作文:看得出来你很喜欢历史,在本文的写作中,你遇到过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邱思博答:在确定视角人称时,确实耗费了一点时间。最终发现以第三人称叙述李鸿章签“辛丑”条约之事,不免落入讲述史实的桎梏。若以“你”为称呼,则形如采访,全篇将不免碎片化。最后我选择了最适合自己讲述的第一人称,这也是一种新颖的尝试。经过重重修改,最终再加入小标题,让一个八旬老夫的陈述更加流畅,并以甲午后其被贬之事为背景切入。开头那一道圣旨,隐约点出了帝制的昏沉。若还有小问题,只待手艺更精日!

Q4新作文:对同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有没有想说的话?

邱思博答:放胆!这篇拙作亦是“放胆”所成,以思想的深度,无限于宇宙之巅。故曰:“大作喻心,则其作必精”,这其实就是通往思想的通途。勤写,放胆来!

Q5新作文:想对《新作文》说的话。

邱思博答:每一把好刀都有属于自己的磨刀石,《新作文》便是砥,在上面尽可磨出最闪亮的光芒。但愿其如一火炬,在千千万万读者的手中,点亮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不忘初心,“新”而亦心!

上一篇: 故乡
下一篇: 北方一片苍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