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的厚重历史

作者: 新作文

三秦的厚重历史0

陕西是一片厚重的土地,这块土地的地理版块由北至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因此这片土地也被称为三秦大地。三秦大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西周开始,有很多王朝建都于此,这里见证过周秦汉唐的辉煌,这里也有过流民遍地的惨状。这里曾是政治的中心,也常常是文化的中心。

厚重的土地,悲怆的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诞生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文学巨匠,他们用手中的笔,为陕西这片土地立起了厚重的丰碑。

陕北:路遥《平凡的世界》

作品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名家评论:

余华是最早发表评论的作家之一,他称赞《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长篇小说”,并称其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莫言也对这部小说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伟大价值的文学作品”,并称赞它“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杨绛则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平凡的世界》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勇气,她说:“这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出色的。”

陕西作家、《创业史》的作者柳青曾对路遥沉重地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体裁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而他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路遥接过这个沉重的担子,为之呕心沥血。而最终荣获茅盾文学奖不到4年。路遥就倒下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播”节目编辑叶永梅偶然遇到路遥,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让她决定把小说录成广播剧。在那个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广播依然是人们主要的获取资讯以及获取娱乐的主要渠道,而《平凡的世界》广播剧的播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路遥后来自述,说自己是一边听着节目播出,一边赶着写的第三部。“在那些无比艰难的日子里,每天欢欣的一瞬间就是在桌面那台破烂收音机上听半小时自己的作品。对我来说,等于每天为自己注射一支强心剂。”1988年3月27日开始,130天的连续播放,《平凡的世界》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播放《平凡的世界》而收到的听众来信,也创了数量之最。

小说中,孙家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不甘于平凡,不甘于贫穷的生活,少平想方设法要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那股劲头,以及少安和润叶的爱而不能、秀莲的贤惠,还有少平、晓霞的爱情悲剧,都让当时的人们有极大的共通感。那种要出人头地的感受,是八九十年代大量的农村人进入城市的极大动力。从出版至今,《平凡的世界》几乎一直是全国大学图书馆借阅排名前列的图书。可以想到,它在几代中国人心中引起了多大的共鸣。

《平凡的世界》开头,路遥这样写道: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再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路遥用这样一个有些灰暗的开头开启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也正是这个“没有生气”的冰冷的世界,让路遥迸发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也让他笔下的孙少安、孙少平不甘于命运而发出呐喊。

关中:陈忠实《白鹿原》

作品简介: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一个家族两代子孙,在历史的裹挟下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孝子为匪,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换,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

名家评论:

白烨(作家、文学评论家):白鹿原是一个你争我夺的“鏊子”,也是个巨细无遗的“镜子”,在那些紊乱无序的风云变幻中,一些人如何被扭曲本性,一次次陷入人生误区,而另一些人又如何被畸形的社会所愚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面凸透镜中都照得格外清楚。

1988年,陈忠实决心创作自己的一部“枕头”之书。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这件事让陈忠实很震撼。他说:

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心想,这位和我朝夕相处的、活脱脱的年轻人,怎么一下子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白鹿原》。

《白鹿原》出版后,出版社召开座谈会,有的评论家说“史诗”这个词已经用烂了,就不要用“史诗”了,然后白烨说,以前总是狼来了狼来了,现在真的狼来了反而不说了,必须用“史诗”来形容。《白鹿原》中人物个性饱满鲜明,故事极具传奇性,同时对中国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做了完整的历史记录,同时继承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以民间传说、民间信仰和历史完美结合,为我们呈现了几十年历史变迁的宏大画卷。

“滋水县境的秦岭是真正的山,挺拔陡峭巍然耸立是山中的伟丈夫;滋水县辖的白鹿原是典型的原,平实敦厚坦荡如砥,是大丈夫的胸襟;滋水县的滋水川道刚柔相济,是自信自尊的女子。”陈忠实这样写白鹿原。

关中平原自古沃野千里,这里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因此,《白鹿原》中也常写到原上漫山遍野的麦田。小说中还提到一个词“麦客”,就是每年麦子丰收时专门出门给地主短期内收割麦子的农民。男主人公黑娃就是在做麦客的时候遇到了女主人公田小娥。麦子,也是《白鹿原》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电影《白鹿原》中也对麦田做了专门的拍摄,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仿佛厚重的黄土地一样托举着白鹿原上的人民。

突然一场温腾腾热燥燥的南风持续了一夜半天,麦子竟然干得断穗掉粒了,于是千家万户的男人女人大声叹着“麦黄一晌蚕老一时”的古训拥向田野,唰唰嚓嚓镰刀刈断麦秆的声浪就喧哗起来。就在那神秘的短促的一响里,麦子熟透了;就在那神秘的一时里,蚕儿上蔟网茧了。陈忠实这样写白鹿原上的麦子。

白鹿原的故事,是一个国家的故事,陈忠实虽将视角凝聚在陕西渭河平原白鹿原的白、鹿两个家族的历史上,展示的却是那个变革的大时代下整个中国底层即农村的真实状态,揭示了宗法制社会和家族文化的演变轨迹,思考的是整个民族的国家的命运。

商洛:贾平凹《秦腔》

名家评论:

《秦腔》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变迁,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是从现象层面,而是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展示了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的精神历程,以及新的社会道德和秩序艰难孕育、诞生的过程。“秦腔”作为一种精神意象,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蜕变的精神反映。

——文学评论家、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王仲生

商洛位于陕南,陕南分为安康、宝鸡、商洛、汉中几个地区,但整个陕南几乎都在秦岭以南。作为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秦岭分割了南北,但秦岭以南的陕南,却依然属于陕西,尽管风土人情气候都大不相同。陕南的风土,其实更接近四川,所以贾平凹也说,其实我写的就是秦岭,是整个秦岭的风土人情。

贾平凹几乎是当代作家里写作最勤奋、产量最高的。他至今为止出版了20部长篇小说,大约写了四五十部中篇小说,200多篇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随笔散文。从1973年开始写作,至今他写了近2000万字。

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于是就有了《秦腔》。小说《秦腔》并不是写戏剧“秦腔”,而是写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展现改革化浪潮对传统土地关系的冲击。它以贾平凹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从“疯子”张引生的视角描绘陕南小村清风街村民的生存情况和生活样态,写了清风街近20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贾平凹自述:《秦腔》这部作品主要是写农村的变化。当时城市扩张后,农村出现了好多问题,比如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年轻人基本上走光了,现在几乎还是这样。我觉得农村再这样发展下去,年轻人没有人会种庄稼,没有人懂得二十四节气,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种麦子什么是种稻子了……所以当时写的时候,觉得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统的农耕文明的那些东西一步步在消解,在衰微,但就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又必须走城市化道路。所以我当时就决定写这种矛盾。

陕北人不听秦腔,因为同属晋语区,反而听的是临近的山西的晋剧,关中和陕南则听秦腔,贾平凹曾在《秦腔》里写道: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结语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三座陕西文学的高峰,他们陆续获得茅盾文学奖,也为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贡献了一部部足以载入史册的文学巨著。陕西的文学土壤足够厚重,文学高峰也足够高耸,让读者可以不断地向时间深处回望。

上一篇: 猫的世界
下一篇: 偏偏是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