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阵来看戏
作者: 邹佟
你要写中国,不可只书写“中国”二字,你要写世界版图上令人自豪的“红鸡独立”;你要写太平世界的灯火百家,新生“种子”的抽枝展芽;你要写尧舜禹充满奇异色彩的远古传说与代代相传的口头故事……我想你更要写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凝聚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
戳开记忆的纸窗,歌仔戏要算记忆最为深刻的传统文化了。我的阿嬷可是歌仔戏的忠实戏迷。村子里头每年都会举办两到三次这种大型公众活动,我在阿嬷的带动下,也成了个从不缺席的观众。听阿嬷说这戏是演给天公看的,天公在附近装潢豪华的庙里,以神秘的微笑面对普度众生呢!再回头来看戏台子,台面有一人高,都用木板铺成,台底铁柱、棍棒纵横交错,保准牢固。戏台上桌椅或是小酒壶、小手帕等都会早早摆好,就等演员光临。
戏一般在晚上七点开演,人们六点多吃过饭便会早早搬上小板凳,在戏台前占位子。吃着花生、硬糖,等待良久,属实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如遇大雨倾盆时,雨滴急骤敲打在屋檐上;如米粒盘内筛沙,米沙“沙沙”滚动;又如用指甲盖儿快速敲击不锈钢盆底,清脆又响亮;最后结束性地用一声锣响,恍如惊雷落地,一场好戏即将诞生世间。这又像是指令符,令在场的乡亲停止了寒暄闲聊,也不问此戏的源头,目光紧盯着未拉开帷幕里的那一丝光亮,像个乖巧等糖吃的孩子,头稍仰,夹在双腿间的手攥着,眼巴巴地等待着。
帷幕缓缓拉开,戏台上深红浅绿“粉墨登场”,不仅脸上浓妆艳抹,戏衣也是五彩斑斓,还有粉蝶双戏,牡丹花亭,由浅入深,绣在轻薄缕衣上。轻轻一挥手臂,衣绸如云彩缥缈飞散,花蝶齐展翅,带来甜丝丝的芳香。如此艳丽娇媚的衣装是要搭配上头饰的,我也最喜欢头饰。印象里金珠错落,在灯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璀璨金辉,似乎不亚于天上的明星。银丝也垂钓在耳边,晃晃悠悠,注意力也都定格于绚丽多彩的装饰。演员有时还会像变戏法般从头上忽地拔出一支金钗,看起来尖锐又鲜艳,是常用在戏中坏女人的身上,做完“不仁不义”之事后,又轻蔑尖笑,忽地插回去。
戏台上,演员“咿咿呀呀”地唱着,时而拖长调,时而尖声细气,我充其量算半个观众,专注于演员的神态动作,忽略了戏剧的内容。台上的表演可谓台下十年功的体现,演员既要注重唱戏腔,又要注重动作配合。在台面上如鱼游水般灵活走动,有踏小碎步的,有迈大跨步的,也都分别对应不同的手势,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也各有不同:驰骋沙场的穆桂英挂帅,散发着女中豪杰的英雄气概;五娘于楼中果断扔下荔枝和手帕,冲破封建礼教,执着追求爱情;梁祝双向奔赴,却又受重重阻挠,深情爱恋化美丽双蝶……忠孝仁义、生死别离、爱情悲剧等通通在歌仔戏里展现,我也受其感染,常在闲暇时间哼起如歌如泣的“我身骑白马啊,走三关,改换素衣啊回中原……”。念着看着迷着,夜不知不觉深得发黑,12点多的戏台依旧热闹万分,是热爱的那股力量支撑困倦的精神。
如今,歌仔戏同传统文化仍在各地唱响,在世界闪耀光辉,在中国人心中焕发着自信的光。
(指导老师:孙胜男)
编者注:“斗阵来看戏”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一起来看戏”。这也是当地一档戏曲节目的名称。
老师点评
作者选取闽南地方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这一传统文化作为写作对象。忠实戏迷阿嬷带“我”去看戏,戏前邻里寒暄闲聊;看戏时,因为热爱“我们”支撑到夜里12点多;时日过去许久,“我”的心室仍会回荡那动人的旋律。围绕“看戏”这一情节,赞扬淳朴的邻里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以及对民族文化深深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