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
作者: 郑钦文他明白,他无力承受这山河之重。
——题记
天空碧蓝如洗,天幕下,女真人的营帐井然散落着,一股股黑色铁流向南方涌去。尘土腾起,但很快随着马蹄声消散。这时,山海关的灰色棱线清晰地显现出来。阳光透过垛口,打在骑兵的铠甲上,一时间光影流动。
与此同时,一只灰衣轻骑冲出关外,与黑色洪流撞在一起。将军身披银铠,手执银枪,左冲右突,所到之处敌军纷纷退却。但敌军太多了,灰色很快便湮没在玄黑的海洋里。
鏖战。
女真人退去了,将军将散兵收拢,返回关内。将军坐在城楼顶楼的一张太师椅中,微笑道:“又打退了女真人的一次进攻。”侍立的副将连忙躬身笑道:“将军智勇双全,天下无双,属下实是佩服。”将军姓吴,职务全称是辽东总兵兼山海关镇守使。他听闻此言,微微一笑,用丹凤眼瞥了副将一眼:“京城那边有消息吗?”
“暂时还没有,京城那边战况紧急,探子将老大人和夫人接出来可能要费些周折。”
“唉——”长时间的默然,吴将军捻着胡须,望向窗外。阳光有些刺眼,将军不由得眯起眼睛,嘴唇也抿紧了。京城太遥远了,苍茫之后还是苍茫。
“报——”哨兵的呼喊震碎了阳光,紧接着一阵脚步声:“报告将军,京城那边有消息了!”
“念!”
“呃,呃……老大人和夫人……”信使欲言又止。
“他们怎么样了?快说,快说啊!”吴将军瞪着他。
“他们……他们被李自成押在大牢里了。”
“什么?”将军一把揪住信使的衣领,那对火红的眼珠就要从眼眶里蹦出来了。“不,不可能,”将军缓缓松开手,跌坐在椅中,“这绝对不可能。”
信使又递上两封信札。将军木然接过,打开第一封。信中写道:
吴三桂将军鉴:
将军麾下三千关宁铁骑坚守数月,吾极为佩服。但不知将军此时还余多少兵力,关内军粮尚足否。将军若继续抵抗,虽能支撑数月,但三千骑兵有朝一日亦会全军覆没。我率三十万大军恭迎将军到来,望将军三思。
多尔衮拜
吴三桂将信合上,又打开第二封,朱红笔迹映入眼帘:
上谕:
着辽东总兵吴三桂倾力击敌,务必使敌退。若不克,则革职查办,以刑问之。
钦此。
吴三桂冷静地读完圣旨,忽然大笑起来。尖锐的笑声伴随着圣旨落地,副将心中一阵寒悸。笑声戛然而止,吴三桂冷冷地抬起头,盯着副将和信差,一字一顿道:“出去,让我自己静静。”二人躬身退了出去,关门时,副将听见吴三桂喃喃着:“为你打仗,我还要被革职……”接着又是一阵大笑。
不多时,门前已聚满了人,众将平心静气倾听着屋内时有时无的脚步声。半个时辰过去了,庭中的日影越来越短,一只灰雀立在檐角,静静感知着阳光里漫长的时间。城楼沐浴在三月的暖阳中,风把一切声音都带走了。
许久之后,木门“吱呀”一声开了,吴三桂低着头踱了出来。众将围了上去,吴三桂低声道:“知会清军,我们降了。”接着又用一种异样的声音道:“我们降吧。”便向关下走去,他的背影有一种道不出的沧桑。
一个时辰后,八旗挂上了山海关。此时的山海关在吴三桂眼中已是完全陌生的了,他正率部赶往京城剿灭李自成。他向后望去,一张张悲愤的脸,痛苦地摇晃着。再望北,渤海湾同群山连为一体,温润的海风扑在山崖上。最北面,广袤的黑土地上已经开始解冻,绿芽冒出地面,那是生命和希望。我的选择,对吗?
从此刻起,他开始远离家乡。几个时辰后,他将到达京城;几天后,他将挥师杀入中原;几个月后,他将到达东南沿海,抑或是西南密林……十年后呢?当他老了,头发白了,还能回到故地吗?他举头望天,正午时分的阳光格外耀眼。我终究无法承受这山河之重,他想。但阳光很灿烂,还有那么多片山河呢……
(指导老师:欧阳贝蓉)
寒云留言
吴三桂献山海关,是明末至今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个历史事件,而之所以这段历史极富传奇色彩,第一是因为吴三桂此举关系着明、清、李自成的大顺军三方,他的投降几乎改变了历史;第二是因为传说促使他下定决心投降的是爱妾陈圆圆被掳,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吴伟业《圆圆曲》)。本文作者在写作中着重从吴三桂的心理来写这段历史,但与真实历史还是有出入。历史上吴三桂在听闻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本来打算投降李自成,已经率军前往京城。但当传来他父亲被关押和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夺走后,他立即决定返回山海关。父亲和陈圆圆固然是他所考虑的一个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李自成的施政方式让吴三桂感到了危险。得知吴三桂重新返回山海关的消息后,李自成亲率大军前往征讨,但却没有做充足的准备。吴三桂自知不敌,便向关外清军的多尔衮请求借兵,而等到李自成大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吴三桂不得不向多尔衮提出的条件屈服,剃发投降,为自己亲手戴上了“汉奸”的帽子,最终清军入关,李自成大败。也是在这之后,吴三桂才随清军一路南下,最后打到云南,受封“平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