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奋斗与牺牲,不只停留在文字里

所有的奋斗与牺牲,不只停留在文字里0

■ 策划/新作文   执行/清 扬

简介

《千里江山图》,2022年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战略大转移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特别行动小组代号为“千里江山图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隐蔽战线的斗争故事。以文学手法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广州和南京的城市日常与烟火生活。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对城市空间的凝视和摹写,寄寓着对江山与人民的挚爱和忠诚。叙事明暗交错、光影流转,节奏急管繁弦,在静与动的辩证中保持着沉思与抒情的舒朗开阔,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向度。

【“千里江山图”计划】

1933年,腊月十五,一场秘密会议刚开始便被打断,一半与会者被抓。一个叫陈千里的男子临危受命,继续执行绝密计划,在众目睽睽之下展开一场事先张扬的转移险战……

“我想找一幅宋画。”

“那可不好找。”

“受人之托,找不到也得找。”

“那你说说看是哪一幅?”

“《千里江山图》。”

“你打开窗朝外面看。”

“说的是,这些人就是江山。”

“千里江山图”的整个计划……简要地说,就是安全地把中央有关领导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

从上海到瑞金,三千多公里……这不仅是千里交通线,更是千里江山,我们撤离上海,就是要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全中国。”

【小说背后隐秘而伟大的历史】

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党中央从上海转移到瑞金的秘密行动。从上海——香港——汕头——瑞金,3000多公里,上海到瑞金的直线距离1000多公里。这条秘密交通线成为“党的生命线”。

1931年,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在武汉被捕,随即叛变。他的叛变,直接将整个中央置于全部覆灭的危险下。4月25日,潜伏在南京的卧底特工钱壮飞破译了敌人的电报,迅速将顾顺章叛变的情报传送出去。上海党组织快速转移。

4月28日,国民党军警在上海展开大搜捕。

瞿秋白、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聂荣臻、陈云等领导人和许多共产党人幸免于难。

1931年12月,化名伍豪的周恩来在交通员肖桂昌的护送下,从上海出发,在海上航行了两天两夜到达香港,经汕头、大埔进入福建永定,经上杭、长汀,年底到达江西瑞金,电告中央“一路顺风,平安到达娘家”。

【作家创作谈】

上海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一座伟大的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包括艰难的时刻。我们上海的朋友有幸经历见证在这里生活,确实是一种特殊的经验。这部书虽然写的是1933年,它也是关于上海,从书里观照到今天的上海。

从伟大的历史事件切入是幸运的(节选)

■ 文|孙甘露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是个大时代,涌现了多少人、多少思潮,让你想起来就很激动。有的作品可能是通过家庭、通过爱情、通过一些人生的变化来写,而我觉得这样一个大时代进入到写作——当然也因为它压缩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切面:人物的个人遭遇、经历成长以及感情,实则都是通过引述,像一个背景一样被带出来了,而不是放在最前面来写的。所以,所有这些人物仿佛都生活在公共生活里面,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秘密的生活。这个是非常刺激人的想象的。

谍战小说里边的人物是非常多重性的。当然《千里江山图》这个小说最核心的东西并不在这里,它讲的是一种信仰的选择、理想的选择:人们到底是怎样看待他的信念和道路的?换句话说,在动荡的时代,你到底站在哪一边?我觉得这才是最严峻的人性考验,这跟我们说的谍战故事结合在一起,才是有意思的部分。

从根本上说,百年来,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涌现了多少人,多少思潮,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写作,从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切入写作,从这些风华绝代的人物切入写作,是作者的幸运。

……

【编辑分享】

千里江山,值得我们守护

贾 雅

如果你看的是地标,这本书堪称是30年代上海、广州等地的写实日志;如果你看的是情节,这本书贯穿了跌宕起伏的谍战剧情;如果你看的是情感,这本书充盈了激情澎湃的家国情怀,让人潸然泪下。孤寂的至暗时刻,一个人看到什么,愿意看到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真的可以看到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先驱们过着怎样危险的生活,又付出了怎样的一些沉重代价,千里江山,大好河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守护永远!

“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

我不禁露出微笑。”

东 东

我们谈论书中人物和情节的时候,免不了会把小说中的主人公代入现实。回顾我们党的党员发展历史,从中共一大的57人,二大的159人,三大的420人,四大的994人,到了1927年五大的时候就有五万多人,呈现出一个党员发展的小高潮。在革命历史时期,在大力发展群众基础的过程中,对党员的考验不能说不严格,只能说这些叛徒的党性锤炼不够,个人主义冒头,经不住国民党的利益诱惑和严刑拷打。在附录材料二里牺牲的地下组织成员里,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也有陈千元、董慧文这样的文艺青年,有李汉这样的煤矿工人,更有千钧一发之际牺牲自己保护同志的无名氏。他们都是死间,都是以我为饵躬身入局的烈士!

“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是啊,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处于美好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会被先辈们的壮举,烈士们的英勇,无名英雄的奉献感动得热泪涔涔。

作者对叛徒“西施”的绝妙讽刺

葵花籽

在“趟栊门”这一章节中出现了一首卦辞:

三春桃李本无言,苦被残阳鸟雀喧。

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拟王轩。

这首诗本是唐朝诗人朱泽的讽刺诗——《嘲郭凝素》,其中还有一个典故:

王轩浣纱石下艳遇西施,这一风流韵事一传十、十传百,散播到各个角落。引得那些落魄文人,风流浪子,艳羡难熬。其中有一个叫郭凝素的,心想:你王轩能遇到西施,难道我就不行?于是跑到浣纱溪畔游荡,除在浣纱石上题诗外,还在浣江两岸的岩石上到处涂雅,整天神魂颠倒,像精神失常似的,可是不要说西施这样的美女,就是连个平凡的村姑都没遇见,也更没有人与他搭腔调笑。此事也同样传遍角角落落,闻者无不拊掌讪笑。

卢忠德是杀害龙冬后取代龙冬化名易君年,潜伏到凌汶身边进行间谍活动的国民党特务,代号“西施”。可是就像凌汶同志所说:“与老易越是靠得近,越是觉得这个人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卢忠德号称叶启年最得力的手下,他终究不过是东施效颦,“西施”这个代号给他真的是绝妙的讽刺。

无名氏的丰碑,无畏的划桨者

原 木

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所画,画中有很多细节。画横1191.5厘米,竖51.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画是长卷,欣赏这幅画时,需要拿放大镜一帧一帧地观赏,让我想到我党的历史也是恢宏浩荡的,用无数人的牺牲建立起来的,有名的无名的,在历史上有的留下了深刻的名字,有的只留下了一个残影,但其实他们背后的故事皆动人。

革命斗争是为了人民大众,书中的每个革命者都是平凡人。陈千里和陈千元兄弟俩见面时,哥哥问了弟弟一句:“爸爸妈妈都好吗?”我党的许多革命者家庭出身优渥,为了理想,为了信仰,离家千里在动荡的年岁里勇敢斗争,这让如今的后人无论何时读来都会升起敬佩之情。

这部谍战小说有很多对话描写,一边读一边想象,从对话中想象人物的心情、表情,所思所想,让我的阅读很顺畅。我想到博尔赫斯的一句话;“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这些无畏的革命者何尝不是这样,在动荡的时代激流里都是无畏的划桨者。

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聂 闻

《千里江山图》这本书,因它截取了中国革命历史一个片段,选取了曾有的人和发生的事,给人一种真实感,以为书中所有的人与事都是那样的。对于这本书,首先要明确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是文学创作,这就离开不虚构。

这部作品让人觉得特别真实或误以为完全的真实,是书的那三个附录,而整部作品的创作,正是依据这些真实的历史碎片对那个时代这次革命斗争的复原。作品里的内容,除“营救”“除奸”几个事件真实存在之外,其他所有情节与细节,应都是作者虚构。因为是在极其有限的史实残片下创作,又要呈现主题与实现人物形象塑造,导致作品中个别地方逻辑性不是很强或偶然成分太大,这实在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当时的现实情况、过程并不是书中这样,只是有这样一个结果,作者就着结果将其想成了这样,写成了这样。

作品中一些人物出现却没有完整的轨迹,是因为在历史长河中,不少事件中出现的人物或角色,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彼时彼事中出现过、存在过,之后便消失于人的视野之外、时空之中,所以即使书中一些人在当时确有过原型,也没有必要一一交代清楚。而小说在读者期待的高潮中平静落幕,却让所有人都读到了慷慨赴死的悲壮结局,这是一个不像高潮却极为精妙的高潮:一叶小舟在风平浪静中越来越远,背后却是革命先烈们含笑赴死的壮烈。这就意味着:无论多么轰轰烈烈的伟业壮举,都是人们在风平浪的日常生活画面下进入历史、驶入时空,懂得其味的,只有经历者、参与者。

真实历史比任何一部作品都精彩

■ 清 扬

在《千里江山图》中,一场事先布局的险战,一个危险的绝密计划,引出一群掩去姓名、藏起过往、躬身入局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激情与勇毅以及爱与别离。

作家孙甘露说:“各位如果有空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或者去龙华纪念馆看一下。这些早期的革命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非常年轻的,二十多岁,三十来岁,大部分人相貌堂堂,而且很多是出生相当不错的家庭,他们因为信仰走上革命道路。那背后的真实的故事远远比任何一部作品来得精彩。”

于是,在读完小说之后,我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在《觉醒年代》热播后,有很多人去了龙华。在影像资料里,我看到了“龙华二十四烈士”的殉身处,看到了陈延年陈乔年被关押处,也看到了一封从龙华监狱秘密送出的信。

这封信是彭湃就义前寄出的,收信人是周恩来。彭湃的被捕就如小说一开始描写的那样,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彭湃在房间里秘密开会时,敌人带着大批武装巡逻队正在上海的街道游走,由于叛徒出卖,敌人破门而入逮捕。彭湃等人被捕后,周总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营救。1929年8月30日,彭湃被捕后的第6天,他在信中报告了龙华狱中斗争的情况,让党组织停止营救:“……我们在此精神很好。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彭湃等人英勇就义,听闻这个消息,周恩来悲痛万分。他发誓:“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

百年风云际会的时代,涌现了多少人、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作家孙甘露在《千里江山图》里只截取了一个片段,写了一个月左右的执行计划的故事,它的留白是巨大的,折射出的是时代洪流下的革命浪涛。作家在书中的细节安排上极为上心,包括地名、报纸、海报,某个剧院上映的电影,街边的建筑……走进书中的故事,在小说的虚构和历史的真实中,用我的阅读和想象去填充这个人物和当时的时代,读完被陈千里等人“功成不必在我”的坚定信念所久久感动。

正因如此,《千里江山图》并不是简单的谍战故事,而是故事本身呈现出这样的样貌。真实的历史比任何一部作品都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