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千寻高峰
作者: 封义珑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①,闻说鸡鸣见日升②。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自缘身在最高层④。
【注释】
①千寻塔:形容塔很高。②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③不畏:不害怕。浮云:飘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远望的眼睛。④缘:因为。身:自身,自己。最高层:最高处。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赏析】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没有记叙登山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鼓舞了一代代国人,成为千古绝唱。
“飞来山上千寻塔”,起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这是从正面实写目睹之景,抒写心中的感受。“闻说鸡鸣见日升”,借神话传说鸡鸣时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从侧面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同时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作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写目极之辽远。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因此“浮云”一词寓意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当时的保守势力)等。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自缘身在最高层”,结句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积极向上的启示。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读王安石《登飞来峰》
坐拥千寻高峰
早就约好任期一到
就沿着家乡炊烟的方向出发
一路的日出日落
逝去多少的漫不经心
是那个夏夜的传说
留住了马蹄声
滞留了千呼万唤的眼神
千寻塔上的踌躇满志
随着鸡鸣旭日东升
一朵朵浮云被风撕破
手指触摸的地方
一片片欣欣向荣
没有哪一处黑暗可以被驯服
豪情被山峰抚慰
那束火焰就会燃烧所有的黑夜
坐拥千寻高峰
太阳正光芒四射
江山无限
——《坐拥千寻高峰》创作手记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中国儒家子弟大多有走向仕途的理想,渴望实现远大抱负,但并非每个人都走得一帆风顺。王安石在改革后期曾受到百般阻挠,他借登飞来峰一吐胸中志向。诗中的飞来峰,有一段传说,传说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癫癫,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从这段传说来看,飞来峰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而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符号的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为之王安石的豪迈气势喝彩。“千寻塔上的踌躇满志/随着鸡鸣旭日东升/一朵朵浮云被风撕破/手指触摸的地方/一片片欣欣向荣/没有哪一处黑暗可以被驯服/豪情被山峰抚慰/那束火焰就会燃烧所有的黑夜”这几句诗想表达王安石的豪情。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满怀着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面对“浮云”,我们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山高人为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需要登上的高塔,每一代人也都有需要攀登的山峰,只要高瞻远瞩、坚定信念、不畏困难,定能登上属于你自己的“千寻塔”。
中国江山无限,很多像“飞来峰”这样的高山滋养着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