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糖
作者: 梁欣怡
作者自画
梁欣怡,外柔而内刚,楚楚惹人怜,书剑笔胆侠气藏。有人说我像一泓湖水,无论风霜雪雨,湖水总是平静,不会涌起大浪;有人说我像一团烈火,做事总能充满热情,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人说我更像峭壁上的雪松,自带不折不挠的气韵;有人说我长大后可以去当法官,班级中的矛盾在我手中一一化解……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女孩,爱哭,爱笑,爱闹,爱表达自我。
糯米与麦芽发酵后的汁液在锅里翻滚,逐渐变得黏稠。奶奶用锅铲挑起麦芽糖浆,迎着光,浆汁顺着铲沿慢慢下滑,薄而亮,像一面旗子挂在铲子上。奶奶说:“挂大旗了,老头子,准备打麦糖。”
打麦糖要趁热。爷爷脱大袄,罩护衣,像要迎接一场战斗一样。奶奶打来一盆热水,爷爷用香皂将手洗了三遍,指甲缝、指肚、手心、手背反复地揉搓,然后又用清水洗了两遍,用洁白的毛巾擦干。爷爷笑:“你们看好了,我的手可洗得干干净净的,闺女别嫌弃哦。”爷爷的手黑黢黢的,青筋凸起,昨晚特意剪的指甲亮亮的。我笑了:“快打吧!只要是您做的,我都喜欢。”
一根木桩,在一米高处正好留有筷子长的凸枝,枝剥了皮,滑溜溜的。奶奶昨天就用开水将凸枝清洗了几遍,晒得干干的。奶奶用干毛巾擦了擦凸枝,说:“老头子,开干了。”奶奶将热腾腾的糖浆盛在盆子里,端到了凸枝底下。爷爷喝了口水,说:“打麦糖喽。”
爷爷两手各执一根小棒,俯下身子,两根小棒在盆中一搅,顺势起身提起,一大团糖浆就搭在了凸枝上。爷爷急速重复刚才的动作,奶奶用木柄勺也不停地将糖浆舀到凸枝上。这一步叫匀糖,将糖浆均匀地缠绕在凸枝上,要趁热,冷了就匀不动了。糖浆将两根小棒粘得牢牢的。爷爷不着急,吸一口气,左手臂慢慢用劲往后拉,将胶状糖浆越拉越长,同时,右手臂也慢慢用劲往后拉,眼看越拉越长的糖浆要下坠了,爷爷用手中的小棒一绞一提一送,快落的糖浆又搭在了凸枝上。
爷爷像一位久经沙场的武士。他双腿微弓,上身略前倾,两臂均匀用力,两手交替使劲,两条糖饴在他的棍中像两条丝带,一会儿分开,一会儿合拢,一会儿如蛟龙出海,一会儿如猛虎归山……爷爷又像一位书法家,他左右开弓,以双棍为笔,将糖饴化作行云流水般的诗行。爷爷的双手越拉越快,糖饴拉的丝也越来越长,颜色也由金黄慢慢变得雪白。爷爷的额头冒着热气,我穿着袄子却觉得冷。几次伸手想搭把劲儿,可手指刚一接近糖饴,就感到一股神奇的粘力要裹住我的手指,只好作罢。
爷爷喘着粗气,说:“打不动了,好累。岁月不饶人啊。”爷爷越拉越慢。奶奶走来一瞧,仔细看了看,说:“越来越有劲儿了,颜色也变白了,可以啦。”爷爷的两只手拢成喇叭状,罩住糖饴,奶奶拽住爷爷的胳膊,我扯住奶奶的胳膊,大家一齐用力,一点一点将糖饴从凸枝上扒了下来。
爷爷顺势将糖饴托起,旋转成条状,一卷,卷成碗状,将奶奶炒好并碾碎的花生碎、葵花籽仁、黑芝麻包在里面,揉成一个大包子,再不停地拉扯揉搓,形成大拇指粗细的条状。爷爷奶奶各执一把剪刀,“咔嚓”“咔嚓”,一个个麦芽糖便做好了。
“麦芽糖,酥又脆,一口嘎嘣惹人追。”我边吃边唱着自编的歌谣,“爷爷牌麦芽糖,乡村大舞台名牌产品,纯手工制作,绿色无污染。”奶奶被逗得哈哈大笑:“这妮子,书没白念呢。”爷爷也笑:“妮儿爱吃,爷爷年年给你做。”
“爷爷,这麦芽糖是好吃,可做起来太麻烦了,耗时费力。”想起爷爷奶奶为了做麦芽糖,提前准备小麦生麦芽,将糯米蒸熟,还要将麦芽与糯米饭搅拌发酵……我不禁脱口而出。“做哪一样事不麻烦呢?一个螺丝三道弯,你写作文还讲究一波三折,注意铺垫呢。”爷爷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看这麦芽糖,你越打,它越筋道,颜色也越白,我们人啦,也和这麦芽糖一样,在锤炼中将日子越过越甜。”我瞧向爷爷,一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没想到爷爷说的话如此富有哲理,更没想到我平时嘴里叨咕的一些词,爷爷竟然记在了心里。瞬间,含在嘴里的糖更甜了。
“爷爷,您这手艺不能失传,一定要教会我。我要让这小小的麦芽糖开花,走向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麦芽糖的香味,爷孙三人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指导老师:曹明雄)
创作感言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为缺少素材而抓耳挠腮,总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曹老师鼓励我们,他说:“写作不是生活的复制,而是要借写作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抒发自己对社会与生活的热爱与赞美等。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却仅凭好友赠送的画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鼓励我们要多观察生活,多看,多思。
制作麦芽糖“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我爱吃麦芽糖,爷爷说他小时候也爱吃麦芽糖。我想,我何不将爷爷制糖的过程写下来。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注重了详略,重点写了打麦糖的过程,略写了生麦芽、蒸糯米饭、混合发酵等过程。还表达了写作的主旨,借打麦糖讲生活道理以深化中心。
老师评价
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孕育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劳动;“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劳动……生活中,处处有劳动,处处都有勤劳的身影,本次的作文题是观察生活,并结合某一物品的生产或制作过程,将此劳动的生活场景写出来,结合这一劳动,表达一定的感想。
梁欣怡同学的作文很好地契合了要求。她观察细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细致刻画了打麦糖的过程,同时详略得当,注意取舍,并能通过对话巧妙借打麦糖讲生活哲理,深化文章中心。
——曹明雄
同学评价
一场普通的劳动,在她的笔下充满了诗意。劳动不再是苦,不再是艰辛,也不再是累,爷爷成了久经沙场的战士,成了书法家。这样写劳动,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劳动的美,能给人愉悦。她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好,写作中有意识运用一连串动词,将爷爷打麦糖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极具画面美。
——黄依然
梁欣怡同学写作顺序不落窠臼。她从麦芽糖浆在锅里沸腾落笔,写奶奶看糖浆熬好没有,爷爷洗手,重点写爷爷打麦糖,然后制作麦芽糖,最后发表议论。这样写,紧扣题目“打麦糖”,避免赘述,使文章详略得当,结构更紧凑。她既不按制作先后顺序写,也不按倒序写,而是从糖快熬好后的场景入手,使文章结构新颖,重点突出,避免了平铺直叙,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李煜婷
▲梁欣怡访谈录▼
新作文:你对写作的看法是什么?
梁欣怡:动笔。学以致用,读是为了写,只有动笔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新作文:在写作中你最大的感悟和收获有哪些?
梁欣怡:当文章写出后,有收获感,觉得自己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
新作文:生活是写作最好的馈赠和素材,生活的经历给了你写作上哪些滋养?
梁欣怡:有经历有感悟时更容易写作。在写《打麦糖》时,我反复观摩了网上的视频,有些细节还征询了爷爷奶奶的意见。
新作文: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喜欢的作家有哪些?有没有最喜欢的作家和书?
梁欣怡:小时候看的书较多,《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中国民间故事》等,上初中后,时间紧了,基本就是读课本上要看的名著。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法布尔的《昆虫记》,吴承恩的《西游记》等都较喜欢,喜欢的作家有朱自清、鲁迅、茨威格等。最喜欢的是曹雪芹及《红楼梦》,那么多的人物、场景、各种活动等,真不知曹雪芹是怎么构思出来的,太令人敬佩了。
新作文:对同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有没有想说的话?
梁欣怡: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充满爱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也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