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思量
作者: 王文潇
八年级下册五单元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早闻那里有一条古街,街中建有一座文庙。古街地处古棠滁河之畔,古棠桥之西,长江路之南的一隅。那日傍晚,暑气消散,我便拉着爸爸一同去探个究竟。
沿着繁华的长江路一直向西,来到万寿宫。伫立向南望,眼见一条狭长的小巷伸向远方,那就是通玄街,据说修建于清末民初时期。我和爸爸不由得向里张望着:悠长街巷,寂静无人;青石板路,清水泥墙;青砖黛瓦,斑驳沧桑;低矮民居,连亘错落……
“布谷,布谷……”巷子里,似乎只这一只布谷鸟独自转喉轻唱,间断却不停息。
“爸爸,人呢?怎么这么静?”我压低声音。爸爸没有回应,我顺着他扬手的方向望去:一处低矮的屋檐下,一个银发老人静静坐着。我们蹑手蹑脚地走向他。
这时,我才觉察到这些依街而建的砖木结构的老屋,是那么的低矮且破旧。剥落的墙是灰青的条砖垒砌而成的,反反复复,在岁月中斑驳;白灰的门与窗是粗糙欹斜的,透着沧桑,真不知它还能有几度春秋。老人手执蒲扇,坐在门口一把褐色的木椅上。他身穿褶皱的汗衫,戴着宽大的黑边眼镜。我们经过时,他没有抬头,我好奇地望向他身后的正屋,隐约可以瞥见一些老物件。我很好奇他的生活,真想和他问好,进屋满足下自己的好奇心,可我最终没能说出口。
霞光下,我们继续向前,右拐进入县府街。这条街比之前略宽些,同样是门户皆重锁紧闭,街道无人。我抵不过好奇心的驱使,轻轻趴在一扇大门上,透过门缝往里细瞧:这是一座庭院,厢房与门楼围成一体的四合小院,只是人去楼空,布满杂草。想象中的一杯清茶,一场棋局,一幅闲适与自得的画卷,最终没能铺展开来。
继续向前,街道上多了些招牌旌旗,高低不一。想来这里曾经是商贾林立,作坊遍布,车来车往,熙熙攘攘。也许还演绎着风俗百态:赏灯花、打腰鼓、放烟花……
石板路的尽头,矗立着两个高高的牌坊,我们从拱门进入,豁然开朗。南边是遮住了半边天霞的高墙,墙是朱红色的,顶上是黛色的瓦。墙下是一个放生池,四周用白色大理石栏杆围了起来,可惜的是池水已是墨绿色了,上面漂浮着苔藓。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身后就是文庙了,它坐北朝南。遗憾的是厚重的朱红大门挡住了去路,我们只能在门缝间窥得殿宇森森,翘角飞檐,镂空图案,斑驳楹联……没有了香火气,薄暮余晖浸染下,更显几分凄凉。
我们走出小巷,沉默良久,爸爸才说:“不知这样的老街还能保存多久?”
一条老街,是往事,是岁月沧桑,是故人心事,是一段斑驳的旧时光。
一条老街,也是新时代人们的重重思考,层层考量。
(指导老师:金光池)
老师点评
八年级的孩子能写出如此文笔雅致的游记散文,着实不易。老街古旧,余晖绵长;清谈慢语,时光软软。一片岁月的幽寂沉浸在老街两旁的斑驳里,一缕少年的思量蔓延在悠长的小巷深处。作者以清新典雅的文笔,表达了对老街、老街里的景、老街里的人那挥之不去的眷恋,及其未来将会走向何方的理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