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斛春,不知赠何人
作者: 雷缌琪
作者自画
我喜欢读书、画画、听音乐,对古代文学、哲学等颇感兴趣。人生座右铭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咸观犹可叹,何处解玄机?”
自父亲因病过世后,家里就只剩下我与母亲。因生活无着落,我便与母亲一同帮着一些青楼洗衣谋生。父亲虽是落魄秀才,作为读书人,一生功名未成,却待我与母亲极好,自小培育我写诗作文,将心血全部倾注在我的身上。因我生得一副好样貌,又略懂诗赋,很快名声便在文人圈传开了。也正因如此,萧瑟的秋风迎面向我吹来。
那是一个极早的清晨。秋风还不甚凉,街上人家还未起床,在这个破旧的小巷子里,藏着我家那堵低矮的墙。
“嘭嘭嘭——”门被敲响,母亲应声询问:“谁呀?”她急匆匆地走上前去开门,眼前男人不知向她说了什么。“这大清早的,怎劳您亲自拜访?”她脸上带着讨好的笑,连腰背都不自觉弯了几分,“幼微,快出来呀,温先生来了。”“温先生?是名满京城的那位吗?”“名满京城可不敢当啊!”他笑着说。我抬起头看向他,目光交织的刹那,我微愣,原来那位温先生竟是这样一位谦谦公子。相貌不算出众,却一身和气,不知道那等词文是怎么心甘情愿流露于他的笔下。再望向那双眸,端雅沉稳,令人安心。他满面春风,眼睛在笑,嘴唇在笑,他是秋日明朗的清晨,不自觉将我领去了一池春水边。
“听闻你十分擅长编文写诗,若有近作,能否拿给我看看。”“小女从未有良师教导,也未正式写什么,哪有近作拿得出手呢?倒不如我为您即兴赋一首。”他笑了笑:“既在这江边,不如就以‘江边柳’为题赋词。”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的目光停留在花笺上,眼底绽出激动的光,却只淡然地轻声询问了句:“你可愿让我收你为徒?”
就这样,我迈入了人生的春天。
此后三年间,我同老师温庭筠相见恨晚,十分投缘。他不仅为我指点诗文,更指引我成长。在我原先生活之处,目光所及不过勾栏酒肆,诗词常绮丽有余而力道不足。他教我何为诗中丘壑,带我前往唐朝新科进士云集的崇真观,让我和其他文人交往,以开阔眼界。就在这里,我写下了生平第一首饱含人生理想的诗: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在温庭筠的指导之下,我的诗日益显现出清丽缠绵和开阔豁达并存的独特风格,一首《卖残牡丹》更是展现出生而为女子不能报效家国天下的遗憾: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就是这样一位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儒雅长者,照亮了我的少女时期。
后来他离开京城,一路南下,我却只收到过他寄予我的《晚坐寄友人》。只是没想到竟如此思念他,或许早就在那一篇篇辞赋、一杯杯香茗中沉沦,又或是在一句句关心、一声声教诲中迷失。
雨打芭蕉声声入耳,望窗外,心里泛起丝丝苦涩。这份思念剪不断,理还乱。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告诉自己,不过是师徒之谊。可我做不到自我欺骗,便提笔写下《冬夜寄温飞卿》: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我以为他也能明白这份闺中的少女情事,可没想到此去再无音讯。
再次与温师相见,是因那首《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新晋榜上状元郎李亿不经意窥得我这首诗,在温庭筠的撮合下,我俩很快便熟识。我们聊天地,聊哲理;谈风月,谈人情。
少年人的喜欢太过热烈,他很快便向我求了婚,许是14岁的心还不够坚硬,我明知他在半年前已与大户裴氏喜结良缘,却仍沉溺于情爱,嫁他做了妾。
裴氏难容我,可对李亿的情让我难生恨,哪怕她逼着李亿将我休去咸宜观,我也愿赴这三年之约。
谁知,真正失约的人是李亿。
苦等三年之后,站在道观门口,等来了朋友,等来了温庭筠,却唯独没有李亿。朋友告诉我他早已携妻子赴扬州任职,再无相见之意。
长安城府邸,一路再向西,道观中提笔,自能窥宋玉。难得有情郎,从此成绝句,正月里那一场雨和谁共唏嘘?可有玄机?
那夜下了雨,好大的雨。
我书下《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自那后,世上再无鱼幼微,有的是鱼玄机。
我摆出“鱼玄机,诗文候教”。鱼玄机的心中再无爱情。无论是左名扬、李近仁,还是陈韪,也只不过是绿叶千万片,再不沾身。
时间如流水,那日,我同婢女发生了些许矛盾,她出口讽我欲求长生之道,却未能忘解佩荐枕之欢,她知晓什么?又怎好讽我?她死了,死于我手。
后我被押入大牢,出狱判决之时我又成鱼又玄。玄之又玄,怎摸得透这玄机?
京兆府有令,在悲得如同喜剧的现实社会,我仍活在我的花团锦簇中,为此陪葬也不足惜,最后落得赴死的结局。这不只是我戏剧性的悲,也是这片天戏剧性的悲。
那年,我二十六。
鱼玄机,鱼玄机,香消玉殒余玄机。
(指导老师:袁承麟)
“咸观犹可叹,何处解玄机?”
自父亲因病过世后,家里就只剩下我与母亲。因生活无着落,我便与母亲一同帮着一些青楼洗衣谋生。父亲虽是落魄秀才,作为读书人,一生功名未成,却待我与母亲极好,自小培育我写诗作文,将心血全部倾注在我的身上。因我生得一副好样貌,又略懂诗赋,很快名声便在文人圈传开了。也正因如此,萧瑟的秋风迎面向我吹来。
那是一个极早的清晨。秋风还不甚凉,街上人家还未起床,在这个破旧的小巷子里,藏着我家那堵低矮的墙。
“嘭嘭嘭——”门被敲响,母亲应声询问:“谁呀?”她急匆匆地走上前去开门,眼前男人不知向她说了什么。“这大清早的,怎劳您亲自拜访?”她脸上带着讨好的笑,连腰背都不自觉弯了几分,“幼微,快出来呀,温先生来了。”“温先生?是名满京城的那位吗?”“名满京城可不敢当啊!”他笑着说。我抬起头看向他,目光交织的刹那,我微愣,原来那位温先生竟是这样一位谦谦公子。相貌不算出众,却一身和气,不知道那等词文是怎么心甘情愿流露于他的笔下。再望向那双眸,端雅沉稳,令人安心。他满面春风,眼睛在笑,嘴唇在笑,他是秋日明朗的清晨,不自觉将我领去了一池春水边。
“听闻你十分擅长编文写诗,若有近作,能否拿给我看看。”“小女从未有良师教导,也未正式写什么,哪有近作拿得出手呢?倒不如我为您即兴赋一首。”他笑了笑:“既在这江边,不如就以‘江边柳’为题赋词。”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的目光停留在花笺上,眼底绽出激动的光,却只淡然地轻声询问了句:“你可愿让我收你为徒?”
就这样,我迈入了人生的春天。
此后三年间,我同老师温庭筠相见恨晚,十分投缘。他不仅为我指点诗文,更指引我成长。在我原先生活之处,目光所及不过勾栏酒肆,诗词常绮丽有余而力道不足。他教我何为诗中丘壑,带我前往唐朝新科进士云集的崇真观,让我和其他文人交往,以开阔眼界。就在这里,我写下了生平第一首饱含人生理想的诗: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在温庭筠的指导之下,我的诗日益显现出清丽缠绵和开阔豁达并存的独特风格,一首《卖残牡丹》更是展现出生而为女子不能报效家国天下的遗憾: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就是这样一位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儒雅长者,照亮了我的少女时期。
后来他离开京城,一路南下,我却只收到过他寄予我的《晚坐寄友人》。只是没想到竟如此思念他,或许早就在那一篇篇辞赋、一杯杯香茗中沉沦,又或是在一句句关心、一声声教诲中迷失。
雨打芭蕉声声入耳,望窗外,心里泛起丝丝苦涩。这份思念剪不断,理还乱。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告诉自己,不过是师徒之谊。可我做不到自我欺骗,便提笔写下《冬夜寄温飞卿》: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我以为他也能明白这份闺中的少女情事,可没想到此去再无音讯。
再次与温师相见,是因那首《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新晋榜上状元郎李亿不经意窥得我这首诗,在温庭筠的撮合下,我俩很快便熟识。我们聊天地,聊哲理;谈风月,谈人情。
少年人的喜欢太过热烈,他很快便向我求了婚,许是14岁的心还不够坚硬,我明知他在半年前已与大户裴氏喜结良缘,却仍沉溺于情爱,嫁他做了妾。
裴氏难容我,可对李亿的情让我难生恨,哪怕她逼着李亿将我休去咸宜观,我也愿赴这三年之约。
谁知,真正失约的人是李亿。
苦等三年之后,站在道观门口,等来了朋友,等来了温庭筠,却唯独没有李亿。朋友告诉我他早已携妻子赴扬州任职,再无相见之意。
长安城府邸,一路再向西,道观中提笔,自能窥宋玉。难得有情郎,从此成绝句,正月里那一场雨和谁共唏嘘?可有玄机?
那夜下了雨,好大的雨。
我书下《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自那后,世上再无鱼幼微,有的是鱼玄机。
我摆出“鱼玄机,诗文候教”。鱼玄机的心中再无爱情。无论是左名扬、李近仁,还是陈韪,也只不过是绿叶千万片,再不沾身。
时间如流水,那日,我同婢女发生了些许矛盾,她出口讽我欲求长生之道,却未能忘解佩荐枕之欢,她知晓什么?又怎好讽我?她死了,死于我手。
后我被押入大牢,出狱判决之时我又成鱼又玄。玄之又玄,怎摸得透这玄机?
京兆府有令,在悲得如同喜剧的现实社会,我仍活在我的花团锦簇中,为此陪葬也不足惜,最后落得赴死的结局。这不只是我戏剧性的悲,也是这片天戏剧性的悲。
那年,我二十六。
鱼玄机,鱼玄机,香消玉殒余玄机。
(指导老师:袁承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