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作者: 刘奕含
作者自画
在所有文体中,我最欣赏散文清新优雅的文笔和“形散神不散”的韵律。平日里,我也很喜欢写散文,有时也会创作诗歌。我相信,文字能够映射人的心灵。在创作时,我们写下的一字一句都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向更高处跃进。“以心作文,以文悟道”,这是我的座右铭。
五千年华夏,诗词浩如烟海。古人为后世留下的作品,或歌咏繁华盛世,或暗讽纸醉金迷,都以优美而雅致的文字书写下时代的长卷。
小时候学习古诗词,我常常被一些优雅柔美的语句吸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繁华热闹的街市上,是谁的惊鸿一瞥,点亮了词人的流绪微梦?带着疑问,我在网上看到了这首词的词牌名——青玉案。
青玉案,多么清新淡雅的词牌名呀。一瞬间,我仿佛被拉进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紫竹掩映交织,雨后青草丛的清香充斥鼻腔。绿叶遮天,挡不住阳光见缝插针,在石板路上铺陈开金灿灿的“锦缎”。林中有亭台,低矮的石桌上斑驳的绿意若隐若现……“青玉案是用玉石制成的盘子吗?”那时的我还不清楚,只管任由想象天马行空,描摹出一块清透的碧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如今长大了,我仍钟情于“青玉案”。那些与之有关的诗词和乐曲,我都一一欣赏。不过随着思想的成熟,我开始对“青玉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新的解读。
原来,这个词牌名摘自“何以报之青玉案”——《四愁诗》中的一句。为了挖掘出“青玉案”的奥秘,我又在书海之中翻阅。“青玉”,是清澈透明,不掺杂质的玉石。“案”,其实是指用来盛放食物的短脚盘子。你看,其实词牌名的本义可以如此平易近人。那又是什么,为它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呢?
抛开古今字词用法的差异,我不得不注意到:当古时候的一个简单的词语投射到现实,投影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又会有怎样不同的解读呢?在节奏日渐加速的当下,人们几乎用全部的心绪处理着学业、事业的琐碎。即便如此,许多人也还是会被复杂的社交、繁重的任务压垮。就算是用碧玉制成的一个盘子,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呢?也许在星移物换中,人们内心深处的“青玉案”也逐渐被淡忘,进而黯淡无光了吧。
可是,在茫茫人海中,仍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和我们一样,奔跑在自己的道路上。他们从未在奔涌的人潮中迷失,从未在灯红酒绿中懈怠,不断地努力支撑起自己的人生,也不忘在前进的路上发掘身边的美好。他们于按部就班中以艺术抚慰心灵的伤,以文学拭干眼角的泪。此刻,他们的心灵正如一块宝玉,在世俗的繁杂中尤显清澈。以“青玉案”之心再出发,我们终能挣脱离经叛道,体会酸甜苦辣。
回望历史,似乎每个中国人都怀着一颗青玉之心。不论文人墨客,还是布衣平民。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青玉案”,正是我们华夏民族埋藏在心底的高贵品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青玉案”那低调内秀、坚忍不拔的精神仍经久不衰,是因为我们的先辈一直都在心里装着一盏“青玉案”。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又怎能丢弃呢?在我眼里,“青玉案”不仅是文学的一角,更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处世哲学。
于是,我明白了。我知晓了何为“青玉案”,也下决心要像一盏“青玉案”一样,以质朴和坚忍,托举起属于我的一份人间烟火。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如今这样繁华的锦瑟盛世,愿我们都能拭去心中玉案上的灰尘,让冰清玉洁之光照亮吾辈的前进之路。
(指导老师:李 劢)
写作背后的故事
本次征文“以古诗或词牌名为题目”的想法令我眼前一亮。词牌名充满内涵——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便决定以诗词引入表达的主旨,谈谈词牌名与其所指精神的联系。
“青玉案”这一词牌韵律感强,它最初的释义是一种对生活的呼应,引发了我对一个人处世态度的思考。
这次参赛,我确实是用“情”在写作。对于“写作的重点在于真情实感”这句话,我也深深共鸣。创作完成后,我感到自己内心的“青玉案”,也正在以它的力量撼动着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