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谢之花
作者: 沈彦彤
编者按:
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也有许多精美的传统技艺,这些技艺被一代代传承,展示着中国独有的魅力,展现着独属于中华的美。
“荼䕷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宋代文学家苏轼这样形容永不凋谢的花朵——通草花。
秋日暖阳下,溪水潺潺之畔,菊花怒放的小径,款款走来两位簪花少女。身边清风盈盈,蝴蝶翩翩,好像时光都放轻了脚步。发间的牡丹随着少女的步伐轻轻摇曳,时而飞来几只蝴蝶落在发间的牡丹上憩息。游客们都带着惊奇的目光,或上下打量,或窃窃私语,几个胆子大的女孩围上来,好奇地与两位少女攀谈,无非还是围绕着发间牡丹的来历与保存的话题。
他们为什么这样好奇?这样惊叹?这样诧异?实在是少女发间的那朵牡丹花太过鲜活灵动,太过娇艳。在秋日的阳光下,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闪烁着夺目的光芒,仿佛是银河里的繁星,映衬在少女充满阳光的笑脸上,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美好。
这朵牡丹花姿态优美,自然灵秀。但此花并不是真花,它并非应时而采的鲜花,而是一朵千年不凋的中国传统手工艺花,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通草花。
通草花是中国人工制作花类最早的工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成熟于北宋,光大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据《建康实录》记载,晋惠帝曾命宫女插五色通草纸花作为节庆装饰用。由通草所制作的饰品,被称作“千年不谢之花”,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扬州画舫录》记述,乾隆年间,扬州通草花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且作为扬州两淮盐运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品,被陈列于皇宫内苑用作装饰。现如今,通草花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各大博览会,走进了人们的日常。
通草花大气高雅,原材料却极其普通——通脱木。它的生命力顽强,又有自行衍生的能力,山间、公路两旁,甚至庭院周围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通草花就是取其茎髓,经手工转削成片而制成。一段其貌不扬的通脱木,是如何被我们的能工巧匠制成活灵活现的通草花呢?
通草花制作工序多达十二道之多,极为复杂,完全是通过匠人的双手操作完成。经过一代代工匠的提炼、传承与改良,通草花在匠人手中出神入化。白如玉的茎髓转削成薄如蝉翼的纸,透亮,且完整。一朵花要二三百片小花瓣,晒微干,能定型后就剪成似真花的小片,每一片都要与真花对比,不仅是形态,颜色的浓淡与晕染都要反复调试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相同的手法,捏搓出各种形态的枝叶和花瓣,也完全取决于匠人对花的理解和手艺。大到一整片花叶,小到花叶的毛刺倒钩,都能表现得栩栩如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不少传统技艺的前景堪忧,而制作通草花耗时长,工艺繁复,价格昂贵,还没有知名度,更是失去了它的市场。不少通草花师傅开始转行,它的美丽与优雅延续了上千年的光阴,在今天,却没有多少人听说过它。通草花这一传统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大部分的传统技艺的传承条件逐步放开,随着年轻人的加入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些传统技艺的珍贵。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多少惊艳了时光的技艺,任重而道远的传承,不止于精神,更彰显着美与智慧。
(指导老师:邹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