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追古意,琴声入课来

作者: 董逸青

七弦追古意,琴声入课来 0

作者自画

我叫董逸青,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读书和写作是我钟爱之事,我认为文字是传神的一种载体,它胜于口头语言,也胜于表情,可以完整展现我的心理,我的感受。当然啦,作为一枚吃货,我断不会错过美食,无论街头小吃还是高级餐厅,我都愿意去尝试,去品味不同的人间烟火味。

“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声松树枝。”悠悠的古琴声袅袅飘在空气中,飞跃在七根弦上,跳动在十三徵位间。一曲《阳关三叠》,又见渭城情韵。

恰是阳光正好,柳绿莺啼,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也在莺歌悠悠中拉开帷幕。单老师一身汉服,粉衣宽䄂轻掩碧裳,繁刺丝线勾勒出缕缕春意,行间裙䙓轻轻拂动,步摇上蝴蝶微微振动双翅,温婉的水乡女子气韵轻轻飘出,一出场,便惊艳众人。她微微牵动唇角,轻轻执起粉笔,黑板上“阳关三叠”四个字在沙沙声中留下倩姿。同学们口中轻轻念着这四字,有些疑惑地望向单老师。单老师并未解读课题,只是微微一笑,PPT上三句诗依次浮现。

“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

“广陵一曲今绝矣。”

“多少心事付瑶琴。”

伴着空灵舒缓如溪流般流淌的乐音,我们立马猜出了这些诗词都是写古琴的。“它是东逝的流水,也是永恒的心声;是中国文人的乐器,也是最中国的乐器,没有之一。”单老师微笑着道,“今天,我们课堂的主角就是古琴,我们要学习的便是琴歌《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所写的琴歌。从歌词来看,它描绘的是惜别之景,道出的是惜别之情。两人赠别的话早已说了又说,送别的酒是喝了一杯又一杯。离别情,化成满杯牵挂。再看谱子,全曲分三大段,同一曲调变奏反复,叠唱三次。后段“遄行,遄行”等处八度大跳,“历苦辛”等处连续反复。整体风格古朴深沉,后段略显激越,情感浓厚。琴歌响起,婉转低沉,每一个走音,每一个泛音,悠悠扬扬,入耳,把王维的深深惦念、浓浓担忧蕴于一枝柳,一杯酒,一个音符。

单老师带着我们欣赏音乐、品析诗歌、理解情感,对整首歌做了非常深入的探究和学习。她带领我们唱这首歌,并用钢琴和空灵鼓依次伴奏。钢琴声叮叮咚咚,清脆悦耳,少了几分忧绪。空灵鼓悠悠扬扬,空灵邈远,少了几分深沉。唯古琴恰到好处,指尖轻抚琴弦,流淌的音符轻诉人间离愁。古琴不愧为沉淀千年、底蕴丰厚的“中国文人的乐器”,一曲《阳关三叠》,带着我们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再见渭城柳青。

在对整首歌的理解和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了完整演唱,歌声响起的那一刻,教室中的时间似乎停滞不前,只有琴音伴着我们的歌声缓缓流淌,眼前似有两个人对饮美酒,依依惜别,弥漫着一缕淡淡的离别愁绪。琴音落,四周静,余音袅袅。老师为我们鼓起掌来,我们相视一笑,也为自己送上掌声。

几位同学趁着热度,带着自己的收获,在课堂为大家表演了一出情景音乐剧。客舍周围,柳枝翠绿,“元二”和“王维”痛饮美酒,搭着肩,望着远方,一曲《阳关三叠》在他们口中再次吟唱……

倾听历史长河中千年不断的动人琴音,感受一百多个泛音背后的韵味,拨动的不只是琴弦,更是我们的心弦。弹奏的不只是古琴,更是那一份情,让音韵相融,气韵相合。

(指导老师:刘宏伟)

创作感言

“从非遗音乐中,听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声音”是音乐课程的单元主题。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非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单老师特意准备了这一堂别出心裁的音乐课。同时,这也是一堂语文与音乐相融合的课,可谓颇有创意。我想,这堂课让我跨越滚滚时空的洪流,与当年的王维和元二相对话,深深共鸣。袅袅琴音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渭城柳色青青中的那一抹离愁。诗歌的意境、情感在七根弦、十三徵位、一百多个泛音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我不得不由衷感叹,也感谢单老师为我们带来这一堂难忘的好课。

上一篇: 愿“与子同裳”
下一篇: 小人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