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吃人”有感

作者: 林昕悦

读“吃人”有感 0

《狂人日记》里有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吃人的历史并不鲜见:原始社会是吃人的;奴隶社会也是会吃人的;封建社会除了战争时百姓易子而食,载入史册的也令人印象深刻——寒浞杀烹后羿、食其子;狄人生食卫懿公;春秋易牙烹子献王。为什么吃人呢?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有为了满足微不足道的口腹之欲,更有甚者是对极端情绪的发泄。至高无上的权力让封建统治者将碗筷伸向他的子民。

说起吃人,光说“人”来吃人,似乎有点偏颇,吃人的嘴和撕裂生灵的利爪也可以是无形的。鲁迅先生用阿Q身体上“自轻自贱”和精神上“自高自大”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可悲的人物形象。他被封建的尊卑思想所吃,也逐渐被同化成为抽刀向弱者的吃人者。孔乙己被固化的科举制度所吃,名落孙山的他,又无数次被咸亨酒店的酒客嘲讽、分食。祥林嫂悲惨的遭遇,不仅没得到多少同情,她的伤口也被一次次地撕裂,她的人生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将一个个复杂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更是用他们可怜又可悲的人生触及我们心灵的深处,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思考。吃与被吃,是几千年专制统治的苦果,被具象化地放大,作者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喊是对看客旁观者的愤怒,喊是对沉睡国民的不甘,喊是被吃者逐渐沦为吃人者的无力感。

鲁迅先生是思想的巨人,笔下的人物让人可怜又可恨,看完忍不住感叹他们个人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哀。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就像时代洪流中的一片枯叶,纹路清晰,细看却是国民一张张麻木不仁的脸。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执笔为剑,就是要在这黑漆漆的铁屋里,拼尽全力叫醒几个沉睡的人,即使要面对醒来的痛苦,也好过麻木的沉睡。

小时候不懂鲁迅,只是觉得迅哥儿那些千奇百怪的经历很有趣。而现在,对他的了解越全面,对他的思想理解得也越深刻,我被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悲悯的情怀所深深震撼。我看到的再也不是天真无邪、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迅哥儿,而是坚守“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周树人。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作品的魅力不受时间限制,是永恒的艺术。在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热点事件中,还有吃瓜群众说着、笑着、咀嚼着人间的悲喜剧,屏幕前还有围观者麻木、冷漠地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评价也不干涉,只是看。他们身上仍有先生深恶痛绝的看客的影子,但是,社会上更有有识之士的仗义执言、普通人的朴素善良、志愿群体的无私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舟共济,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书写着时代的发展,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当今社会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呢?白云苍狗,岁月不败的是精神和艺术。鲁迅先生的笔下不仅仅有冷峻的批判,更有无限的希望与温情。沉睡的人终将被叫醒,黑暗的铁屋也终将照进亮光。

(指导老师:刘彩凤)

寒云微点评

“吃人”,大概是鲁迅先生最有力的一个控诉与呐喊。鲁迅先生一方面鞭挞中国人的劣根性,另一方面痛斥“吃人”的封建社会。作者以此为题,通过写鲁迅先生,也是在写她自己对于社会的思考。常读鲁迅,保持清醒的思考,或许就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

上一篇: 夏感
下一篇: 风雨铜镜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