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故乡那丛菊
作者: 封义珑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④,应傍战场开⑤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④怜:可怜。⑤傍:靠近、接近。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第二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行军至凤翔,岑参跟随。在行军途中,正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勉强想要去登高、饮酒、赏菊,排遣愁绪,却又无酒可饮,无花可赏,无人相伴,万般感慨涌上心头,凝聚成了这首诗歌。
【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节日思乡,更是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怀。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在重阳佳节,独自忧愁,思念故土亲人,担心国家安危,同情百姓疾苦,期盼未来和平的饱受战争困扰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从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却被安史乱军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没有心思过重阳节,也没有心情去登高赏景。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这句实际上是在写境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那丛“故园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百般怜惜。
最后一句是写诗人的想象,让读者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战场血流成河,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句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得到很大的提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作品。
最忆故乡的那丛菊
——读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在岁月的长河里浪迹天涯
最忆故乡的那丛菊
九月的天空最容易被思念凝聚
登高远眺 却不见熟悉的山川
战火纷飞的日日夜夜
故乡的那丛菊
是否依然含笑开放
无人送酒
徒留多少孤单
拥有梦里的芬芳
无畏硝烟纷飞
脚下的土地就不再破碎
故乡的那丛菊开在时光彼岸
伴着多少欢笑 温暖如阳
如今 隔着烽烟与沧桑
战火无法遮蔽的美
岁月不能磨灭的香
在心底灿烂
那丛熠熠发光的菊
——《最忆家乡的那丛菊》创作手记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自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开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相同,借家乡的那丛菊花来表达深厚的家国情怀。诗人笔下那丛“故园菊”不再是我们寻常巷陌见到的菊花,不单单承载着我们在重阳节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更承载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更有诗人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
“遥怜故园菊”,与亲人分别,远离故乡,即使是重阳节也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远远地望着故乡的方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战争。即使是家乡,也是战火弥漫,连想象中盛放的菊花,也充斥着硝烟的味道。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名句。人都有两面性,诗人亦是如此。“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无奈世道多艰,战争纷乱,不得不刚强。征战沙场奋勇杀敌是阳刚的,而依傍战场盛放的一株小小的菊花才是诗人安宁内心的归宿。
那丛“故园菊”,那一株株小小的菊花,就像一束光,永远在诗人心头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