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石子导致了兵败?
作者: 新作文
一 作者简介
周游,河北正定人,从事小说创作多年,热爱与敬畏中国古典小说和文化。魔宙签约作家,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麒麟》。
二 写作缘起
2200年前,一个秦朝工匠在一尊兵马俑的嘴唇上留下了一枚指纹,2020年,这不经意间留下的微妙痕迹被一位为兵马俑拍照的文物摄影师发现——这一场景令作家周游感触良多,“那一瞬间的动人之处在于,这枚小小的指纹让我们感知到了两千年前真实的血肉与气息”。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改变了明朝的命运,也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死。但这一影响明代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从明至今都缺乏足够的文学书写。在作者的理解中,这场战争具有多重荒诞的偶然性,并不是什么历史进程中一定会发生、迟早会发生的事件,而是多重因素以不可明察的方式叠加在一起才导致的惨剧。相对于具体的作战经过与宏大场面,到底是什么导致的这场大败可能是更值得深究的。
三 故事背景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明英宗第四次北伐时,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败于瓦剌军队的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或己巳之变。
明英宗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在土木堡与瓦剌部队交战。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瓦剌军队夹击大败,王振在战乱中被杀。
四 故事梗概
《钦探》是周游以土木之变后的明朝为背景,讲述的一场关于权力、背叛与救赎的冒险之旅。
土木堡兵败,十几万人惨烈牺牲,为了给全国一个交代,于谦秘密派遣夜不收朱抗、英国公之子张绍祖调查失败原因,寻找战争疏漏的源头。在一环扣一环的调查中,矿洞藏马、囚奸民女、杀民冒功、官占民田、私贩火药、延闭马市、伪造印信、军衣造假、打劫官银、盗尸谋利等案件浮出水面。在一步一步因果循环中,最后得出一场十几万大军的兵败由一个石子硌牙导致的荒唐结论。
五 故事时间轴
几年前,温炎金给皇帝操办午膳,由于太监王琦偷卖贡米,贡米不足后给皇帝的饭里掺石子,淘米宫女未淘洗干净被训斥。温炎金被赶出宫,后在于谦府做事,由于奢侈浪费被辞退。又辗转至怀来城悦来客栈,幻想继续回宫。王思贤做天威县令时,在天威君德山挖石炭,后留下废弃矿洞。杀虎堡记室为王第三伪造官文,致奸细混入军营。
一年前,香芸、秋明丽等被杀虎堡官兵强掳至矿洞,饱受欺凌。
(1649年)五六月份,富商李通海囤居老顾的炮仗烟花上万斤,卖给瓦剌商人。
六月初五,富商李通海登门拜访樊文辅,建议延闭马市。
六月初七,朝廷下发的关闭马市京师加急公文到达天威城,要求即刻关闭马市交易。为了延缓关闭马市赚取巨额利益,县令樊文辅派岳鹏将驿兵大眼儿关入牢房,在收到瓦剌商队请求进关贸易后,杀害大眼儿并抛尸老虎林,伪装摔死的假象。
六月末,沈大有与瓦剌军商议交换俘虏事宜,瓦剌人霍蒙因老海而结识香芸。香芸透露消息称,杀虎堡初九全营出关练兵,晚上牛酒犒军,给瓦剌以可乘之机。
六月二十九,瓦剌马货入关,在兽皮中混入二三百瓦剌军人,藏在乱坟岗。
七月初一,大眼儿的尸体被发现,加急信件被拆开,关闭马市。
七月初七,枯树墩兵田粥姐、王第三协助樊文辅,在矿洞里藏了230匹战马。
七月初九,在王第三的策划下,枯树墩守兵松懈,趁此机会瓦剌夜袭杀虎堡。与此同时,沙河村民在瓦剌军的要挟下,盗粮杀兵。
八月十四,皇帝御驾亲征,征用悦来客栈,温炎金拟贿赂王琦重回皇宫,却被羞辱,心生怨恨,往井里投臭猪肉,污染井水。官兵无水可用,去附近打水,扰乱作战计划,被瓦剌偷袭。明军大败,皇帝被俘。
八月中下旬,沈大有打劫官银。
八月末,沈大有将军台诱骗劳工至关外,杀民冒功;九月中旬,谭信成在沈大有的指使下,在香瓜岭杀乞丐冒功。
腊月初,朝廷为了颜面,为在北境花费的百万银子、数十万大军被杀、皇帝被俘找一个体面的借口,给全国一个交代,让于谦命朱抗彻查原因。
(1650年)正月,朱抗在与奸细王第三的搏斗中丧命。张绍祖查明原因。
八月,景泰皇帝朱祁钰张贴罪榜。
(1657年)朱祁镇复位,于谦被斩,张绍祖被革为庶民。
六 创作手法
语言方面:周游的创作风格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在《钦探》中,他追求语言的简洁与雅致,力求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故事架构方面:故事常常“反套路”。
“惊了,以为的主角竟然中途下线”“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女主”“这类作品中少见的长镜头式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历史中那一天的光照,感受到冷风和风中的气味”……谈到《钦探》的种种“不一样”,周游坦言,自己确实有些“逆反”,“比如粥姐这个人物,她跟漂亮不沾边儿,也没有所谓特殊的背景,我内心确实是非常想创作一个这样所谓‘不一样’的女主。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什么上天赐予的特别的东西,但是她本人又是充满勇气的,她的魅力真的就是来自健康的人格和她独有的灵魂”。
七 明朝小知识
明朝是少有的冰川时代,也有专家认为明朝灭亡源于寒冷。在我国,通常将15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的气候寒冷期称作小冰期,由于这一时期恰是明清时期,因此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不要小看一两度的气温下降,在农业社会,这点气候的非正常变化足以摧毁整个社会的生产基础,极大地削弱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连锁产生各种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八 编辑读书心得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寒 云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史,满本都写着帝王将相,丰功伟绩,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才从字缝里看出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古代,老百姓想伸张正义是很难的。民告官,先打了板子,因为你这是犯上。而官官又是相护的。即便不是官,谁送钱谁有优势,所谓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第一渴望青天大老爷能为民做主,一千年了,包青天依然是人们心中的图腾;第二渴望侠客,渴望有一个从天而降的侠客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安得剑仙床下士,人间遍取不平人。”这也导致中国有两种小说类型,公案小说和武侠小说。甚而清官与侠合流,诸如包青天和南侠展昭。而总想着把责任推给侠客,无疑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统治者也借此说教,“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
近代以来的启蒙思想和由此生发的政治制度为现代人带来了公平与自由。包括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可能还是一个瘸腿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
越读历史,越感慨百姓的苦难。感谢现代社会,人终于活得像人了。
光与热、道与义
聂 闻
《钦探》是一本极其写实又充满艺术创造的作品,因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认识的深刻,作品里字字句句体现出作者创作意向的多维。作品中,除少数人罪大恶极之外,上至天子,下至草民,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奈,这种无奈是生存的无奈,是一种沉重的无奈。
放开书中大事大情不说,单说张绍祖与田粥姐之间的情感归属,就让人感慨无限。张绍祖与田粥姐在生死与共的查案过程中,彼此心生好感。面对绍祖的承诺,田粥姐不是没有动心过,但最终的不辞而别展现了她的自知之明。绍祖带她回京,我们不会怀疑绍祖会背信弃义,我们也暂且不去探讨当时社会礼俗是否接受这样的婚姻,绍祖首先过不了母亲那一关,他的坚持势必是一地鸡毛。虽然母亲当年也是以卑微的身份进入张府,但她绝不因曾经的卑微就接受比自己还不堪的田粥姐成为张家的儿媳。这不是因为张母不善,也不是因为人容易忘记自己的出身,而是此一时彼一时的人情世故的现实,是人生的一种小小的无奈。田粥对绍祖两次以命相救,既是情急之举,也是内心爱意的体现,而田粥不愿为难绍祖的放手,更是爱的体现。多年后,二人相逢于江船之上,那一声叹息,其中的沉重,只有当事人能够体会。
这本书里,写实之中透射的光与热、道与义,是我最为喜欢的。
历史的盛衰不应该被简单定义
武 威
明王朝三大战役——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和萨尔浒之战,是三场关乎国运的大战,犹以土木堡之变被后人称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深究其原因,远远不是史书上这样的轻描淡写。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税,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民不知皇帝久矣,全然靠着本能在艰难苟活。国家积弊久矣,沉疴难返,岂是一场战役造成的?以“转折点”和“导火索”来形容或描写王朝的由盛转衰,简直是对底层民众的不负责任。
学着做一道光
心 芸
看完这个故事,想起一句名言:发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用张绍祖的话说:“天下万物,莫不藕断丝连,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无穷无尽……”在一个溃烂的体制下,所有人都在蝇营狗苟地活着,官、商、民等裹挟其中经历了种种黑暗。当所有人都开始制造黑暗的时候,蝴蝶效应就出现了,于是就出现因为一个小石子导致十几万大军覆灭的荒唐笑话。
关于荒唐的调查结果
英国国王查理三世有一个故事。因为匆忙上阵,马蹄钉没有钉好,结果两军交战时,战马因为马蹄钉脱落摔倒,查理三世战败被俘。“因为一个马蹄钉,一个王朝毁灭”,这与《钦探》中所寻找到的战败结果如出一辙。
在接受调查任务时,朱抗是抗拒的,他曾预言此次调查结果,道:“豆腐坏了,也许磨豆腐的、点卤的、烧火的都没错,而是心急想吃豆腐的在旁指手画脚,坏了事。之前辽东败仗,朝廷派御史去查,戴狮子盔的一个没事,穿草鞋的倒杀了三百多。”于谦是这么回复的:“如今国家多事之秋,正要明赏罚、立榜样、定规矩,如果装聋作哑地混过去,不分忠奸一概饶恕,看似是仁慈,实则是养贼!此等大事不追究,以后谁还肯披坚执锐尽忠报国?”这些热辣滚烫的言辞,让朱抗以为这是一个新的故事。
数十万大军兵败,如此有辱国风的事,总该有人担点罪责吧!那么谁该是背锅侠呢?当然是一些无根基的人。动国之重器,有伤根基;深究皇权根本,更有悖君臣人伦。在帝王权衡术下,那些穿草鞋的命如蝼蚁的人,再次成为替罪羊。看似荒唐的罪榜,都是朝廷权衡利弊的结果。
关于小说里的人物
看完这本书,发现故事里所涉及的人,可以分为4种——
有吃人的人,诸如沈大有、刘圭、曹吉祥、王琦这几个彻头彻尾的败类。他们依靠手中的权力,鱼肉乡邻,勾结奸细,狼狈为奸。
有被吃的人,诸如被贪功冒杀的乞丐、民工,被囚禁的少女们。他们的命运就像无根浮萍,又如蝼蚁草芥,在无尽的黑暗中被肆意践踏,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甚至没有作为人基本活着的权利。
还有那些反抗着不想被吃掉的人,像田粥姐、魏德清,像香芸,像老郭,像辛五,像温炎金。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在这个吃人的社会力求不被吃。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他们,可能被害过,也可能害过人,但我们对他们没有恨,只有沉默的悲哀。正应了“宁做太平犬,莫做乱离人”的话。
还有一种阻止别人吃人的人,比如张绍祖、于谦、周衍、洪缜、夏回生、赵金。他们在泥泞中也能爬起来,朝着有光的地方一往无前。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关于小说的讽刺性
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军队,但从军队能看到整个社会的乱象。制度的溃烂体现在公布的罪榜里,刑不上大夫真是赤裸裸的讽刺。民如草芥,沙河村全村遭殃,朝廷为了利益,托富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底层人的枷锁,上层阶级的帮凶。
这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作景泰中兴。只觉更讽刺了,真应了书里那句话:“盛世是皇帝的盛世,是以后写到书里的盛世,不是我们老百姓的盛世。”
合书,深感古人的悲哀。感念当下,躬逢盛世,吾辈之幸。平凡如你我这样的小人物,虽然做不了脊梁,但在平凡的生命中也能散发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