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闪耀时刻
作者: 新作文长征是一个传奇。多少年来,我们从课堂上,从影视剧里都了解过长征,那么,对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什么呢?
长征背后的留守
@明 灯
提起长征,革命先辈们拼死突围、开创四渡赤水等军事奇迹固然让人动容,但长征背后留守人员的故事,却更让我感慨万千。
长征初期,为了牵制国民党军队,中央经过慎重考量决定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战斗。当时留在苏区的有陈毅、刘伯坚、粟裕、方志敏、瞿秋白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留守部队则以老弱病残为主。当中央红军主力转移时,给留守红军留下的任务是进行坚守、牵制敌人。
国民党二十多万军队将留守红军包围后,进行三层封锁:实施“清剿”政策,将百姓全部驱离,带走所有能带走的吃喝之物,意图“坚壁清野”。在此情况之下,留守部队的日子已经不能用艰难来形容。因为没有粮食,他们只能挖野菜、吃竹笋,以及各种野果、山鸡,甚至野猪——而这些食物也不是每天都有。同时留守部队还坚持军事斗争,天天与死神擦肩而过。陈毅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留下了诗句《梅岭三章》,其中部分句子我们应该很熟悉: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四渡赤水出奇兵
@肖 尧
中学时代很喜欢描写长征故事的歌曲,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哼唱着“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觉得旋律动人,对长征中战役的描述很有画面感。后来知道了,这首歌叫《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个“出奇兵”,到底奇在何处?前段时间看了《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冯斌、刘奎总结得很是到位:
“一渡赤水,顺势之奇”:敌军封锁长江,毛主席当机立断,一渡赤水,暂缓北渡。旨在保存军力,待机歼敌或机动。
“二渡赤水,逆思之奇”:毛主席认真分析形势,利用敌人判断上的错觉,不进反退,乘敌之虚,二渡赤水,再返遵义。
“三渡赤水,谋势之奇”:渡过赤水,佯装北渡,迷惑敌人,赢得主动。
“四渡赤水,调敌之奇”:利用敌人僵化判断我军还是要北上长江的思路,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调头南下,之后南渡乌江,兵指贵阳,彻底将敌人甩在了身后。
从上面的总结来看,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因势利导、积极调动敌人的“得意之笔”。反观敌军,在僵化的阻击我军北上长江的思维里出不来,最终失败。有俗语说“四两拨千斤”,在敌强我弱、进退两难中,我们依然有掌握主动的可能,只要多琢磨这几个字:顺势,逆思,谋势,调敌。这八个字,也正是奇之归处。
长征的方向
@寒 云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方向和路线是决定一切的,方向路线正确了,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但是如果方向路线错了,再多的人、枪,你再努力,最后也无济于事。这是我阅读长征资料时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红军长征能最终抵达陕北,取得胜利,就是在转移的路上不停地根据情报、根据判断,最后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一路摆脱围追堵截。
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对于北上还是南下有了分歧,一方面军要北上,四方面军要南下。为什么要北上?在草地的时候还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呢。四方面军说,我就在这片荒凉地区,国民党也过不来,我能割地称雄,建立苏维埃。毛泽东说,不行,你这个地方那么封闭落后,能成气候吗?能发展壮大吗?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吗?咱们还是应该接近黄河,接近抗日前线,这样才能发动群众,才能得到人心,才能得到发展。
最终,在突破腊子口到达哈达铺的时候,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了陕北红军的消息,明确了最终的目的地。与此同时四方面军南下失败,也不得不北上。
其实做任何事也是一样,包括科学研究,包括日常我们做事,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可能一切都会给你助力,而如果方向错了,可能怎么走都是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