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改革与流放

作者: 新作文

柳宗元:改革与流放 0

柳宗元,这个我们在语文课本上数次见过的名字,《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黔之驴》,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篇;柳河东、柳柳州,是我们知道的他的别号。我们知道他极高的文学成就,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很少知道,他的一生到底是如何度过的,他的政治抱负是什么,他又为何被流放到遥远的柳州?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世界,探寻那些名篇背后的故事,以及柳宗元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一生。

柳宗元,字子厚,出生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祖籍是河东郡,即今天的山西西南部一带。柳姓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从北朝时候开始,柳氏、裴氏和薛氏就被称为“河东三著姓”。几百年的时间里,河东柳氏,几乎历代都出过高官贵族。做官的不是大将军就是大都督,最少也是个刺史。唐代初期,柳宗元有两个祖先非常厉害: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婿,另一个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但柳宗元出生那年恰是大唐“安史之乱”之后的第十年,此时的柳家已经家境败落,“五、六世以来,无为朝士者”。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少年时期的柳宗元日子过得异常艰苦,9岁那年再逢战乱,柳氏一家朝不保夕,饱尝战乱之苦。因年幼时在长安度过,所以柳宗元对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动荡的时局有所亲闻。

到底是书香门第的后代,母亲卢氏更是出身望族,所以年幼的柳宗元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年四岁,即能诵古赋。可见,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

十二岁,他随父宦游江西一带,就能与当地文人谈诗论道,被称为“神童”,从小名声在外。

接着他也跟天下的读书人一样要挤过独木桥——考科举。先天的优势加上后天的努力,21岁的柳宗元进京赶考,很幸运地金榜题名。三年后,他被选为秘书省校书郎,正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此扶摇直上。同年,他就迎娶了京兆尹的女儿为妻,且二人感情甚好——学业、事业、爱情三丰收。

公元803年十月,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当时是唐德宗时代,政治不景气,藩镇、宦官势力都很大,改革派的这些年轻人对社会现状不满,希望进行革新。

公元805年,唐德宗病逝,不料太子李诵此时却突发中风,幸好在王叔文等人的拥立下,李诵顺利登基,这就是历史上的唐顺宗。拥立唐顺宗登基的王叔文担任翰林学士,成为朝廷的主要决策者。柳宗元也被委以重任。这些年轻人大胆改革,废除苛捐杂税、罢免贪官污吏、削弱藩镇、收回财权,这场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

随着唐顺宗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反对派朝臣联合外藩向朝廷施压,逼迫顺宗禅位。是年八月,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继位,是为宪宗。

宪宗一继位就出手打击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参与改革的八个人,一开始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刺史,还没走到地方,又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司马。这便是唐朝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改革,远有商鞅变法,近有戊戌变法,除此之外,就是唐朝时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宋朝时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而这些改革,几乎都会遭遇反攻倒算,有的干脆就失败,有的则是被继任者废除,可见改革之难。

被贬到永州以后,柳宗元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实权,甚至都没有住房,一开始只能住在一个庙里头。而且居住条件特别艰苦,周围都是蝮蛇、大马蜂、毒蚊子什么的,柳宗元不久得了病,吃了很多药。生活艰苦又加上水土不服,柳宗元的母亲未及半年便离开人世。

这一贬,使得柳宗元从此远离了朝廷,像一棵种在永州的树,十年未曾挪窝。柳宗元不是一个心性豁达、洒脱恣意的人,在漫长的等待中,黑发变白了,形容憔悴了,连健康也等而下之。他把人生的际遇看得太重了,却苦了自己那颗不安分的心。

在永州的柳宗元,心里放不下朝廷,却又无事可干,只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去体会“民生之多艰”。当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文字时,我们看到了那篇著名的《捕蛇者说》。那声“苛政猛于虎”的感叹,让他和老百姓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越是目睹这种生民涂炭的状况,越是让柳宗元感喟这场没有结果的改革,就越是为那个远离了的朝廷担忧。他说自己的这种情感是“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宣”。

这种性格,使得柳宗元总是显得郁郁寡欢、不合时宜。在这种凄苦心情的影响下,写出来的东西自然给人的感觉是冰凉、冷清的。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柳宗元写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得那么孤绝、清丽,与时人那种生活在熙熙攘攘中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天连下了几天斗大的飞雪,山前飞鸟绝尘,万籁俱寂,枯树上待归的巢摇摇欲坠。山下隐隐有青光微透,柳宗元翻翻斗笠,抖抖蓑衣,信手轻轻摇醒一叶冬眠的孤舟。红泥小火炉,再掬一壶冰雪微温独酌,揽一弯最后的弦月做钩,独钓一湖的寂寞。

柳宗元的诗里是孤独寂寞冷的世界,满是虚无,一片死寂。在这个世界里待着的是一个湖边孤独的蓑笠老头,他钓的不是鱼,而是寒彻心骨的一肚子不合时宜!

他关心民生的士人情怀与当时的黑暗政治已经格格不入了。政治斗争的无情,让向往朝廷的柳宗元精神快失常了。他放不下自己的理想,想学着放纵一下身心,放下这种对名利的牵挂,于是,他选择了旅游。可贫瘠的永州实在也没有什么让人留恋的风景。

好在柳宗元的眼光还是独到的,硬是在永州这个没有风景的地方挖掘出了《永州八记》,让一个不知名的永州成了文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那不说话的游鱼就是他自我的精神写照:“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然而,他的愉悦和超脱都只是暂时的。

为什么?柳宗元的性格不同于苏轼的通达乐观,他有许多无法排解的忧虑,难以经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他的高门家世也让他肩负着重振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担,对于仕宦他很积极,很早就希望有一番作为。做官是很不自由的,但柳宗元说“久为簪组累”,这句话却是“咬着牙说出来的”,有一种“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做到”的不甘。在永州,柳宗元做的是司马,刺史下的一个属官,不用负担重要政治责任,但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妻子不久去世,他既没有孩子也没有兄弟,很孤独的一个人。这些人生的不幸接二连三地落在他身上,加之身体有疾,他试着在山水中去寻找解脱,但受束缚的局促感纠缠了他一生。

叶嘉莹说,《永州八记》表面写的是美丽的山水,但内里都很悲哀,只是“偶似山林客”。“偶似”表明了柳宗元是山水的过客,并未真正地融入其中,他实际的人生际遇如囚徒,游山玩水就像放风,只是间歇。

了解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再回头来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几乎所有的解读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两句诗写的是天地间的孤独。然而,这种孤独不仅是抽象的、普遍的孤独,也是柳宗元个体的孤独,有他的性格与命运所形成的色调在里面。我们可以想象一片凛冽肃杀的雪景中那个孤独的身影在寒冷的江面上久久静止,逐渐定格成一个清晰的雕塑形象。

在《永州八记》最后一篇里,柳宗元曾感慨:如果真的存在一个有意识的造物者,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偏僻的蛮夷之地创造优美却无人欣赏的环境?这一天问投射了他命运的困境:如果他的天命是在政治上施展才华,为何他会被贬谪到这样一个才华无法得到施展的地方?就如他写“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一样,是一种存在的寂寞。

永州十年漫长而艰辛。十年之后的元和十年(815年)一月,朝廷终于想起了已经完成改造、洗心革面的柳宗元,一纸敕令召他马上回长安。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舟车劳顿,柳宗元好不容易回到长安,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又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权力斗争。不久,干脆一纸命令把他贬到更远的广西柳州。柳宗元感慨道:“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不过,这次给了他个实职,让他做了地方主官,出任柳州刺史。

柳州,地处广西中北部,九万大山东南部,桂中平原北端,北、西、东三面环山,在遥远的唐朝,那真是一个偏远崎岖之地。大凡偏远地区,总是贬谪的理想之地,柳宗元被贬柳州,韩愈“夕贬潮州路八千”,苏东坡“黄州惠州儋州”,而他们,却要在这些最遥远的地方开出花。

经历了这次打击的柳宗元对朝廷彻底失望了。失望了的他萌生了为百姓做些事的愿望。自己的一生蹉跎了,不能再把百姓耽误了。

柳州,这个和柳宗元同姓的州府,给了他一个冥冥中的暗示,柳州要成全柳宗元。

他已经预感到生命为时不多了,该放开手脚做点实事,证明一下自己也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本领。这时的柳州不仅经济上“一穷二白”,治安状况也极差,“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给刚到任的柳宗元来了个下马威。

柳宗元在充分考察了柳州的各方面情况后,胸有成竹地开始了治理。

民悍、信巫,缘于少文、寡义,必须要兴文教、破迷信。

于是,他到任后的第二个月即主持修复孔庙,提倡读书,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渐渐地,有了文化的柳州人开化了,病了也不再找巫婆、神汉跳大绳了,而是相信医术了。

兴奴、衰败,缘于经济不振,必须兴产业、废奴隶。

在他的倡导组织下,柳州人大力种植柑橘、柳树、竹子,发展柳州的经济生产。柳宗元自己也“手种黄柑二百株”,柳州一下子变得“香柑遍地,绿柳成行”。为了废除奴隶,柳宗元命令使用奴婢的户主,可以通过让奴婢以时间计算工钱、工钱跟债务冲抵的方法解放奴婢。这件事在广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贫民们奔走相告,柳宗元的名声大振。

那年,多愁多病的大诗人,正在柳江边,带领当地百姓实践他的农业改革工程,眼见一派勃勃生机,形势喜人,他心情愉快,写了首打趣的诗,其中第一句便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四个“柳”字就这样重叠在了一起,这是历史的奇妙。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虽体弱多病,却仍恪尽职守,在柳州兴教化民、劝农生产,渐渐改变了柳州的闭塞状态,后世誉之“柳人知学自此始”。

后来,宪宗颁布下大赦天下的诏令,可惜,柳宗元终于没能再回到那个曾让他激情燃烧过的长安。听到大赦天下诏令的那天,柳宗元似乎心情极佳,让妻儿扶起他倚靠床头,面北而拜,热泪盈眶。

几日后,未待回京,他便在柳州溘然病逝,享年47岁。他是在柳州浓得化不开的绿色乡愁中走的。他带着对人生的蹉跎、岁月的无常、造化弄人的无奈,魂归故里了。他的才名也在他死后传扬千古,被后世尊入“唐宋八大家”。柳州,这个刺史诗中的“百越文身地”,也因他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圈。

回头再看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万孤独”聚于一身。

短暂的一生,却给了历史一个坚硬的背影。

■结语:

回望柳宗元的一生,纵然文名传千古,可他却是始终郁郁不得志的,这种郁结几乎成为他一生的底色,这大概也是他早逝的原因。但从他留下的著作,我们还是看到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个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的人:一旦获得机会,他还是想尽办法要造福百姓。我们感叹他的人生,我们惋惜他的际遇,我们也敬佩他的人格。纵然千般不自由,但他的思想和对当地百姓做出的贡献,永远映照千古。

上一篇: 长安孤独
下一篇: 星星的承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