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在苍茫中疯长
作者: 封义珑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野望
[唐]王 绩
东皋薄暮望①,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③。
牧人驱犊返④,猎马带禽归⑤。
相顾无相识⑥,长歌怀采薇⑦。
【注释】
①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②徙倚: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③落晖:落日。④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⑥顾:看。⑦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背景】
王绩生于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之时。入唐之后,王绩以秘书省正字的身份,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写诗人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为下文写景作铺垫。“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徙倚”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寂寞与惆怅在里边。诗人本想停下来,可是心里仍然不满足;再到别处停一停,心里还是不安宁——在这个衰乱之时,竟然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方式。从这两句诗中,仿佛看到的是一个郁郁寡欢的诗人孤独的背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眼前的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索、寂寥的氛围,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赶着牛群归来,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家的场景,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然而,这热闹的场景却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落寞之感。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并没有从这田园牧歌中得到慰藉。虽然久居乡里,自己与这些牧人和猎人并不相识,只能放声歌唱《采薇》来抒发内心的忧思。这里借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全诗语言简练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之作。
孤独在苍茫中疯长
——读王绩《野望》
在暮色笼罩的东皋之上
凝望心无所依的远方
秋意染黄了每一片树叶
落晖铺满了每一座山岗
牧人驱犊,猎马带禽
带着满足走向炊烟袅袅的家
在这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寻不到相知的脸庞
那采薇的传说在心头荡漾
孤独的灵魂渴望远古的芬芳
岁月的风
吹不散心中的迷茫
在这喧嚣与寂静中
守望着内心的微光
采薇的手
颤抖于时光的沧桑
孤独在苍茫中疯长
在东皋,守望迷茫的人生
——《孤独在苍茫中疯长》创作手记
王绩是初唐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大名鼎鼎的王勃是他的侄子。诗人、隐士、酒徒是王绩给他自己定位的三重身份。他出身名门,从小才智过人,15岁时就在隋朝大宰相的宴席上一鸣惊人,但是直到30岁时才被任命为九品的小芝麻官,这对于满腹经纶的王绩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他非常郁闷,于是借口身体不适,辞职而去。后来朝廷又调任他到扬州做六合县县丞,这样的升迁对王绩来说无异于进一步的侮辱,于是他再次托病辞职,驾着一叶小舟连夜跑回家了。归隐田间,他最乐意做的就是干点活,停下来看看花鸟鱼虫,或者倚在家乡的某处看行人走走停停。在这种闲适又孤寂的日子里,他常常用写诗来表达迷茫彷徨,无处归依的苦闷心情。这首《野望》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他所写的诗歌主要以酒琴、山林、田园为题材,反映自己的生活思想及对现实的态度。但王绩没有陶渊明的豁达,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仕途之心已死,一心只在山水田园之间寻找精神寄托,在诗酒之中追寻灵魂的自由,然而王绩的一生却是“徙倚”不定。他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为高官,而归隐山林,诗酒自娱,故而终其一生,都在叹问“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不过,诗人的感受如何呢?不论是牧童还是猎人,他们有各自的工作和收获。可是诗人呢,平生读圣贤书所学为何?理想和事业又在哪里?他的一份悲哀,又能同谁去诉说呢?牧童不懂,猎人也不懂。
在东皋,诗人守望心中的迷茫,孤独的梦一直飘荡在岁月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