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作者: 彭梓童
暑假里,读了《岳阳楼记》,看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后,我很想一睹这千古名楼,便来到岳阳。下了火车,街巷里一片车水马龙,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拎着大包小包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我没在酒店停歇,直奔岳阳楼。
时间还早,我便来到洞庭湖畔,些许薄雾笼罩在湖上。天气阴沉沉的,来时的匆忙令我有些劳累,我便坐在巴蛇塑像下休息,回想起后羿斩巴蛇的传说。这个故事已传诵了千年,而洞庭巴山这片山水从未改变。忽然,我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售票处旁,上前询问,原来这里便是李公真人庙。当年,李时珍辞去太医一职,到民间为百姓治疗瘟疫,人们深感其为民之心,在此修建寺庙,千百年来这里的香火不断。
天空中下起了阵阵小雨,我随着人流期待地踏入景区,眼前的景象却割裂了我的憧憬。几层台基上是一座与常见的仿古建筑相差无几的岳阳楼,昔日那承载着范仲淹壮志豪情的楼阁已被如今的钢筋水泥悄然侵蚀。我的心底涌出了无尽的失落。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街道,我怀着不满走出景区。早上来时太匆忙,没吃早饭,现在不禁有些饿了。我走进一家饭馆,店内播放的一则纪录片吸引了我的目光,那黑白的影像正讲述着一段红色的历史。1938年日军侵占岳阳,当地人民自发组织抗日队伍。为了逼迫人民投降,日军开始管控盐的售卖,无数人民惨死。这时,永美乡的农民自发组成了运盐队,用自己的生命开辟出了一条地下运盐路。
我心中对这些抗日英雄的敬佩油然而生,不禁想去看看纪念他们的场馆,这样也不枉来岳阳一游。可当我拿起手机搜查时,却发现留给他们的只是一块小小的立牌,心中不禁疑惑:“为何岳阳政府要修岳阳楼这样的仿古建筑,却不愿为这些英雄建一座纪念堂呢?”
走出饭店,回酒店的路上,几名初中生背诵《岳阳楼记》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膜。当听到“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时,我忽然明白了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的真正目的。他并非为这一楼而作,而真意在嘤鸣其声求志同之友。是啊,只要“为民者心”还在,岳阳楼的存与不存又何妨?
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范仲淹距今已有千年,李时珍距今也已有数百年之久,就连近代的运盐队也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时间淘尽了他们这样的风流人物,也淘尽了岳阳楼,但这片山水在此永存,见证了一代代的为民者之心。范仲淹、李时珍和那些不知名的运盐队队员皆是这山水,他们的精神永存于此,他们的姓名流传千古,被铭记在人们心中。
( 指导老师:郭凤萍)
链接:
岳阳县永美乡组织农民运盐队抗日
1938年11月11日,日寇从岳阳楼北面洞庭湖登陆,占领了岳阳县,派兵驻守,封锁交通,控制食盐。全县只有岳州街河口有一家日本人开的盐店,价钱昂贵,担谷一斤,农民买不起,只得吃淡菜。当时流行一句话:“菜里冒盐,鱼肉难吞。”淡菜吃久了,双脚浮肿,四肢无力,眼睛睁不开,没办法,各个屋场开始组织人熬硝盐:将老屋墙砖上的硝扫下来,年代久远的地板土挖起来,墙上的陈砖换下来,锤烂,用清水浸几天,把硝水舀出来,放到大铁锅里熬干,便成了晶莹的硝盐。颜色好看,却有毒。人吃多了,会四肢浮肿疼痛,生疮流脓。一批一批的人生病,农民无钱诊病,也没法种田,又是一场日寇制造的灾难。
为想办法解决食盐问题,各地纷纷组织运盐队秘密运盐。永美乡(饶村)以乡公所乡队副为首组织运盐队。运盐队在运盐途中,要通过日本几道封锁线,要与敌人面对面斗争,实际上也是抗日队。抗战时期全县民间自发组织了51支农民抗日队伍,达1100多人,秘密活跃在水上和陆地运送物资,并趁机打击日寇,既解决了一定的吃盐困难问题,也打击了日寇嚣张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