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作者: 郑钦文
夜色渐渐深了,夜风在街道游荡,大地陷入了黛色的寂静。月光打在茅屋上,风的呢喃将人们送入梦乡。
这是石壕村平常的一夜。
杜甫侧卧在床上,翻了个身,床架随之吱吱作响。他是在傍晚到达这个小村的。当他来到村东一户人家院前时,门敲了许久,才开了一道小缝,露出一双惊惧的眼睛。待他说明来意后,这家人才松了口气,安排他在西屋住下,但眼中的惧怕仍未完全散去。杜甫仍清晰地记得那双眼睛,那惊惧可溯至心底。这一切都不对劲!杜甫思索着,忽然睁大了眼睛:官吏已经来过这里了,这些蛮横的家伙!一股燥热涌上脊背。战争何时了啊?这个村庄很快就会十室九空,我也无力改变这一切。他闭上眼,努力平复心绪,睡意渐渐漫了上来。
时间缓缓流逝着,弦月升至天心,这是一天中的至暗时刻。村外的密林里忽然亮起了一列火把,一只乌鸦尖啸着向夜空飞去。一队人马大喊着冲进村庄。村庄瞬间醒了,有人竭力重复喊着一个词:“抓壮丁,抓壮丁!”杜甫翻身下床,在窗纸上抠出一道缝,向外窥视。老翁披着衣裳,凭借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敏捷从东墙上的豁口跃了出去,慌乱间将一件短褂遗落在地。老妇的眼睛焦急地盯着他的方向,许久才佝偻着身子向院门走去。
一个小吏在院门前下马,奋力击门,见无人来应,便熟练地抽出马刀,插入门缝中,挑开门闩,接着手提马鞭昂首走入院中,一把揪住老妇的衣领:“你家的男人呢?叫他给我出来!”
老妇连连咳嗽:“回……回大人,咳咳,小人的丈夫早已去世了,三个儿子都应征去了邺城……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弟弟已战死了,只余他一个带伤活着……小人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了,大人,您……您就放过我吧!”
小吏松开手,绕着院墙慢慢走了起来,随后扬起眉,向那短褂指了指。
老妇赶忙走过去,拾起短褂,露出吃惊的神色:“哎呀,我说怎么不见了。”又转向小吏:“大人,这是小人昨天晾晒小儿遗物时不慎遗失的,现在可算找着了。”
小吏沉吟片刻,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这时屋内忽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小吏上前一步,挑开破烂的门帘,拎出来一个战战兢兢的妇人,她怀中抱着啼哭不止的孩子。小吏冷哼一声,转过身去。那母亲用破旧的裙衫紧紧裹住孩子。
老妇忙不迭赔笑道:“大人,是这样的,我孙儿刚出生不久,还没断奶呢,我儿媳妇只能留在家喂他。您看,小人家里都已经成这样了,不如……您就高抬贵手吧!”
“不行,你们家不管老少,必须带走一个。”小吏一挥手。
“大人,实不相瞒,有一位大人傍晚在小人家投宿,要去华州上任,现在睡熟了,小人不敢惊扰他。看在他的面子上,您就饶了我们吧。”
“不行,我不管什么大人,征兵令是大将军亲自下的,任何人都不得违抗。无论如何,你家必须出一个人!”
“哎呀呀!”老妇急得跺脚。小吏手按刀柄,如一尊铁像般站立着。院外,几个官吏牵着一队老翁向村外走去。又有几户人家空了。
像是下定了决心似的,老妇上前一步,决然地抬起头:“既然朝廷需要我们家,就让我去吧。我虽然没什么力气,但能洗衣,能做饭。大人,河阳战事紧急,咱们赶紧走吧。我还能赶上晨炊,但请别再为难她们。”接着老妇转向母子二人,开始叮嘱一应事宜。
杜甫不忍再看,眼泪夺眶而出。这个家为这场战争牺牲了太多太多。战争啊,永远在人间播下苦难的种子,开出伤痛之花。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战争吞噬,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被战争绞碎,这止战之殇啊……待他抬起头,老妇正昂首走出院门,小吏紧随其后。老妇可以为国家挺身而出,而我呢?屋外传来青年妇女的啜泣声,断续如幽咽,终究成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止不住的悲怆,在夜空中撕开一道裂痕。
天色渐亮,杜甫整装待发。身旁的老翁呆呆地望着他,忽开口:“大人,您知道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吗?”嘶哑的嗓音令杜甫一震:“我……我也不知道。”他从行囊中找出一串铜钱,捧至老翁手中:“这是……一点心意,感谢您的盛情款待。”声音低如唇语。不等老人答话,杜甫便赶紧跨上马背,向西驰去。他回过头,老翁仍捧着钱,呆呆站在门外,定定望着他。那目光一下便将杜甫的身躯穿透了,不安在他体内蔓延开来,世间所有的苦涩将他的心填满。他夹紧马腹,纵马快跑,不敢再回首。
红日终于跃出地平线,阳光洒在空荡荡的村落,有一种破碎的灿烂。村庄被抛在身后,杜甫放缓缰绳,转过身,一个伶仃的轮廓仿佛还在远方伫望,一如一望无际的莽原中央,一株牵牛花摇曳于荒冢之上。晨风起,轻抚天空的伤口,拭干大地的泪痕。昨夜将如何被历史书写?昨夜会被记下吗?山河的破碎,其实就是无数人的离散。远处的黄河缓缓东流,世间的所有命运,都随它淌向未知的远方。
长路漫漫……
明天,会更好吗?
(指导老师:欧阳蓓蓉)
寒云留言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分别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尤以《石壕吏》最广为人知。其实六首诗都是在展现安史之乱后战争、征兵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杜甫的现实主义题材和所表现出的悲天悯人、胸怀天下苍生的情怀,是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被后世推崇的重要原因。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上文对《石壕吏》的改写,触动读者心灵。战争啊,希望战争永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