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作者: 熊思曼★写作缘起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学习描写景物”,唤醒学生对家乡印记的回忆,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写家乡印记,抒发对家乡的浓浓思念、真挚赞美,以及深深的眷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师生围绕“家乡”同题共振,借此提升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成学生作文品质升格。
(指导老师:邱贵霞)
袅袅炊烟中,浮着我浓浓的乡情。
我的故乡在农村,虽然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磁炉,但老一辈人仍使用着燃柴锅炉。
小时候,每当我放假回老家时,就能见到袅袅炊烟从每家每户的房顶上升起,越吹越高,越高越散。故乡便笼罩在这朦胧的乳白色的炊烟之中,恍若仙境。
既然是用柴火做饭,那自然是要去捡柴的。我时常在暑假时同爷爷奶奶一起上山,他们抱着一捆捆的木柴慢慢走着,我跑在他们前面,乐呵呵地弯腰拾起几根树枝。毛手毛脚的我总是会被树枝上的尖刺划破手指。这时奶奶就会一边从口袋中掏出创可贴为我贴上,一边扯着我的胳膊笑骂。
阳光洒在上山的路上,我们踏着有斑驳光点的落叶,抱着柴火,载着欢笑回家。
炒菜的时候,我是最忙碌也是最无用的。爷爷在炉台边添柴烧火,干燥的木柴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噼里啪啦地炸开了花,赤红的火舌舔舐着锅底,如过年放鞭炮般热闹。我最好动,总是拿着蒲扇在旁边煽风点火,却反被烟雾呛得咳嗽,当我好奇地想摸一摸火焰下的木柴时,却被爷爷严厉地喝止了。这严厉不知道为我阻挡了多少次无知的伤害。
当我转头去找做饭的奶奶时,却被奶奶娴熟的动作给迷住了。只见奶奶一手握着木制锅柄,一手拿着铁锅铲在一口沉重的大铁锅中翻动,配合着颠锅,就见那菜和肉在锅中一个鲤鱼打挺,带着油星,在空中甩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弧线,不偏不倚全都落进锅中。待到火候到了,就将锅轻轻倾斜,将鲜美可口的菜肴铲入碟中。浓浓的香气裹着一些炊烟钻入鼻腔,直戳着我的味蕾神经,促使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碟子就往餐厅跑,再回头看看天,就能看见那缥缈的炊烟为湛蓝的天空蒙了一层纱,但阳光与香气却来到了餐厅,使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享受美食。
假期结束,我离开了老家,那炊烟也越飘越远。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吃过北京烤鸭,吃过松鼠鳜鱼,却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我记忆中揭开锅盖,在炊烟的簇拥下被倒入盘中的家乡小菜。
浓浓的炊烟中,浮着浓浓的乡情和故乡的缩影。
老师点评
作者抓住“故乡的炊烟”这一细节,生动描写了一幅乡村炊烟图。这里有安静古老的生活方式,有勤劳能干的长辈,更有柴火烧出的家乡小菜。
文章最后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家乡小菜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袅袅炊烟,浓浓乡情。植根在作者心里的是亲情,更是乡情。
本文语言简洁,有强烈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