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导读
作者: 童志国作者名片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人。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老子》,最后不知所终。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内容介绍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全书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法自然”是《老子》一书的主题思想。全书涵盖了老子的“天道”理论、朴素的辩证思想、“无为而治”的社会理论和推崇自然的美学思想等。
艺术特色
《老子》虽然不是文学类文本,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精练简洁,音韵铿锵和谐。《老子》用词遣句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精心的锤炼,因而文约而义丰,言浅而意远。如首章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就不仅提出了“道”这一哲学范畴,而且说明并且强调了“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深刻内涵和永恒意义。《老子》中还有许多从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哲理性短语,在后世成为成语,如“大器晚成”“知足不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生动凝练、准确深刻。另外《老子》的用韵丰富而灵活,虽无定规却并不凌乱,诵读起来有铿锵动听的节奏、和谐悦耳的音韵。
二是句式工整,善用对偶,多用排比句增强语势。《老子》为求得思想表达的准确充分,采用互文以见义、映衬以明理的表达方式,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整齐而工巧,言简而意赅,大大增强了文采,丰富了意蕴。《老子》中层出不穷的排比句式,不仅使其思想得以充分和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使得文势恢宏奔放,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三是想象丰富,形象鲜明。“道”是《老子》中首次提出并且致力阐释的最高哲学范畴,但老子论道,缺乏哲学的证明,多用文学的描绘,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在描绘“道”时展现出的想象力之奇伟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老子通过联想,使“水”成为喻理达意的重要形象,如“上善若水”“(水)以柔胜强”。
四是描写的真实性和批判的深刻性。春秋末年,阶级分化和对立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而激烈,这一社会状况在《老子》中有着真实的反映。老子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极为不满,对残暴和伪善的统治阶级尤其憎恶,故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也发自内心地、深刻地批判现实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如在第五十三章中他就愤怒地指责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并且称其为强盗头子,还激愤地呼喊:“非道也哉!”而在第七十七章,他一针见血指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精段选读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赏析
第一章为《老子》的总纲。道家区别于其他诸家,就在于提出了具有本体性和万物根源的观念“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宇宙、天地、万物均由“道”所化生。“道”深邃而奥妙,要认识它,应当经历从“无欲”到“有欲”的认识过程。老子在本章提出了许多哲学概念,如道、名、有、无、玄、妙等,对下文的论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精段选读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赏析
本章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天下皆知……前后相随”,体现了老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他列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一系列矛盾而又统一的概念,指出它们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相辅相成,在对立中形成统一。这种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总结,十分可贵。第二层“是以圣人……不去”,老子提出治理人类社会的法则,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就是以“无私”的心胸来对待和处理天下之事。老子正面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无为”。“无为”即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
精段选读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赏析
本章虽然简短,但句句是人格修养的至理名言,内涵极其丰富,广泛涉及知识、学习、力量、志向和长寿等方面。老子的侧重点在于强调自我修养,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所谓“自胜”,即今人常说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老子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加以总结,成为“格言”,用以律己、诲人,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精段选读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赏析
本章以水为喻,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由此推广到治国,提出能趋下居卑,自甘于承受屈辱与灾难者,才是有道之君,才可以成为社稷之主和天下之王。真正能够担当道义和责任的君主,必须先具备“承受”的品德和能力,只有忍辱,才能负重。只是这种“承受”,乃是“慈故能勇(慈爱可以产生勇敢)”的担当,而不是无能为力的承受,更不是不知道羞耻的低头。世人一般的认知是刚强胜于柔弱,老子却说柔弱胜刚强。他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在事物对立统一、正反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中,认识、利用柔弱与刚强的关系,有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