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

原文在线

寓言是包含着一定寓意的小故事。寓言故事大多是为了阐述某种人生道理而虚构的。东西方的先圣们都很擅长这一手,如中国的孟子、庄子,西方的伊索、克雷洛夫。他们都秉持“形象大于思想”的观点,所以跟人聊天时都爱先给你讲个故事,让你慢慢品味。但是,故事一经诞生,就应该允许每个读者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要不,何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开头冗余,并偏离主题,最好先提及《猫头鹰与斑鸠》这则寓言,而后再来简析寓言的特点。)

比如《猫头鹰与斑鸠》这则寓言,其编撰者的动机一定是要借斑鸠之口,劝诫猫头鹰一类的世人,要多一点自知之明,努力完善自我,从而赢取大众的好感。可是,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难道面对“难调”的“众口”时,我们就只剩下“改变自我,适应大众”这一条路可走了吗?(段首没能尽快展开论证。分析时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先后退一步,从猫头鹰的角度肯定“个人修炼”的意义,再亮出自己的观点,强调应“尊重个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也不会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所以也才有了大自然的缤纷多彩、摇曳芬芳。同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猫头鹰必须拥有百灵鸟一样甜美的歌喉?难道猫头鹰“鸟生”的意义就在于改变自己,以“声”动人?在崇尚生物多样化的时代,是应该要求猫头鹰改变它的叫声,还是让我们多一份包容?(应将马克思的名言换作陈述“百花齐放”的意义,这样转入论证会显得更加自然。)

再看人类社会,就像猫头鹰的乡邻那样,听惯了“燕语莺声”,而对猫头鹰“别具一格”的叫声心存不满者大有人在。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各种各样的“叫声”多一点宽容,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多一点缤纷的色彩、多一点别样的声音、多一点独特的个性?(这里可以补充一个引证或例证,使论证更有力。)

当世界上所有鸟儿只有一种叫声——就算它无比悦耳动听,我们是要赞美其整齐划一美妙动听,还是要感慨其单调乏味让人审美疲劳?道理很浅显,毋庸我赘言。(没有展开论证,可结合社会现实,稍加引申。)

所以,猫头鹰的“到别处看看”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或许会有一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接纳甚至欣赏它的叫声,那样也好为大自然留下一种独具个性的声音。(猫头鹰“到别处看看”是个好主意,但乡邻们多一点包容心更重要,这一点也要兼顾,以回扣主题。)

升格建议

这篇作文有很多问题:一是偏离主题,应紧扣这则寓言故事,谈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左右言他;二是论据不是很充分,尤其缺少事实论据,论证缺乏力度。整体而言,作文扣题要紧,并适当加工润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