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服从“众口”,还是尊重“个性”
作者: 蒲雪莲化蝶之作
《猫头鹰与斑鸠》这则寓言教给我们的道理是:人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学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此才能赢得大家的欢迎。可是我想:独特的叫声是缺点吗?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鸟儿都只有一种叫声,世界还能美好吗?
生活中,我们如果遭遇了与猫头鹰类似的困境,固然应当首先检讨自己的“声音”,找寻自己的不足。但是面对“难调”的“众口”,难道我们就只剩下“改变自我,适应大众”这一条路可走了吗?我们如果是一位“听众”,是否也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欣赏趣味”是否能够成为评判“声音”优劣的标准?
中国有句古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自然向来是万紫千红、百鸟和鸣的。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让猫头鹰必须拥有百灵鸟一样甜美的歌声?难道猫头鹰“鸟生”的意义就在于改变自己,以“声”动人?在崇尚生物多样化的今天,是应该要求猫头鹰改变它的叫声,还是我们应该多一点包容?
再看人类社会,就像猫头鹰的乡邻们那样,听惯了“燕语莺声”,而对猫头鹰“别具一格”的叫声心存不满者大有人在。就像不少人总是陶醉于赞美颂扬,而对批评指责心存排斥,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各种各样的“叫声”多一点宽容,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多一点缤纷的色彩、多一点别样的声音、多一点独特的个性?
当自然界所有鸟儿都只有一种叫声——就算这声音无比悦耳动听,我们也是会感慨其单调乏味让人审美疲劳的。当社会上只有赞美之声,容不得一点观点不一的声音乃至一丝杂音,这还是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吗?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若没有包容的社会氛围,就不会出现百家争鸣、思想繁荣的盛景。
所以,猫头鹰的“到别处看看”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或许那里的人们能够接纳甚至欣赏它的叫声。当然,猫头鹰昔日的乡邻们最好也能检讨一下自己,以一颗包容之心,让猫头鹰在它自己的“声部”歌唱,为大自然交响曲奉献出丰富多彩的和声。
【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表达上更加老到,能够紧扣主题展开论述;论据更加充分,联系现实更为紧密,从而使得作文更具现实意义;开头结尾改头换面,开篇入题迅速,结尾重申主题,且兼顾二元关系,使作文的论证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