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群文阅读
选文一
祖国之爱(节选)
秦 牧
在苦难深重、内忧外患交侵的旧时代,抗战前夕,有一个日本歌唱家到上海访问过鲁迅。那时,鲁迅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曾经作了严厉的抨击。那个日本歌唱家问道:“那么你讨厌出生在中国吗?”鲁迅果断地回答:“不,我认为比起任何国家来,还是生在中国好。”这时,鲁迅的眼睛里含着热泪。在旁边的一个日本作家禁不住叙述自己的感想道:“他由衷地爱着中国和中国人民。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想念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将来。”这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使得鲁迅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不愿意离开祖国。虽然,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劝告他到外国去养病,过过安定的生活。
鲁迅为了去掉祖国肌体上的痈疽,面对白色恐怖,不顾个人安危,横眉冷对敌人,以笔为匕首、投枪,进行了坚韧的战斗。他从日本留学回来以后,始终没有再度出国。
……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卓越的中国科学家,为了建设祖国,献身人民,他们不但视待遇优厚的职位如草芥,而且冷对一切利诱,藐视一切威胁,毅然回到祖国。像钱学森、李四光,这些卓越的科学家,就是历尽了磨难,才回到新中国来的。有过这种光辉事迹的科学家不是寥寥几个,而是有那么一大批,就像众星闪耀、群花竞放一般。
百余年来,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内的反动派,为了祖国强盛,为了人民幸福,而驰驱战场,坐穿牢狱,粉身碎骨,不惜肝脑涂地的英雄人物有多少呵!在南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存放着江西老根据地献身者的名册,每一个县总是厚厚的一本,上面写着的名字,动辄以万数计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材料。其中有一位女英雄金顺姬,当她不幸被捕后,敌人向她逼供,横施酷刑,她为了避免昏迷失言,自己咬断了舌头。敌人把纸笔递到她面前逼供的时候,她又接连咬断了自己的五个手指头,表示绝不招供的决心。最后,她牺牲在了敌人残酷的火刑之中。像这样壮烈的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真是何止千百万桩;像这样无畏的志士,何止千千万万!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而死,壮烈的程度,套用一句古老的话,真正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五星红旗终于飘扬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屹立在东方了!拥有这样众多对祖国对人民如此热爱的儿女的国家,无论经历过怎样的忧患,是终究要屹立和复兴起来的。
(选自《秦牧集》,有删改)
含英咀华
这篇文章情真意切,字里行间蓬勃着爱党爱国的豪迈情怀,激荡着民族自豪感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情感统驭文字,尽情挥洒,读者能感受到喷薄而出的力量。作者注重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有总体性的概述,也有具体描绘和特写,譬喻、警句精彩纷呈,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融通。
选文二
西征记(节选)
宗 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无所觉,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地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选自《野葫芦引》,有删改)
含英咀华
《西征记》是一部为一代共赴国难、为国奉献的青春学子立言的作品。选段中的孟嵋和李之薇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毅然选择投身抗战,体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责任担当。他们是那个时代万千学子的代表,展现了一代青年挺身为国的精神风貌。
探究任务
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火烧毁了一切: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但这和我并不是漠不相关的。燃烧着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受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我的弟兄;被摧毁的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这一个民族的理想正受着熬煎。我望着漫天的红光,我觉得有一把刀割着我的心,我想起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这样的几分钟会激起十年的憎恨,一生的复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发誓:我们有一天一定要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我离开河岸时,一面在吞眼泪,我仿佛看见了火中新生的凤凰。
四年了。今晚在从阳朔回来的木船上我又做了那可怕的火的梦,在平静的江上重见了四年前上海的火景。四年来我没有一个时候忘记过那样的一天,也没有一个时候不想到昂头回来的日子。难道胜利的日子逼近了么?或者是我的热情开始消退,需要烈火来帮助它燃烧?朋友睡梦里念出的“火”字对我是一个警告,还是一个预言?
我惶恐地回头看舱内,朋友们都在酣睡中,没有人给我一个答复。我刚把头掉转,忽然瞥见一个亮影子从我的头上飞过,向着前面那座马鞍似的山头飞走了。这正是火中的凤凰!
我的眼光追随着我脑中的幻影。我想着,我想到我们的苦难中的土地和人民,我不觉含着眼泪笑了。在这一瞬间似乎全个江,全个天空,和那无数的山头都亮起来了。
(选自巴金《火》,有删改)
思想探究
选段反映了巴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试分析“火”这一意象,象征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