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知识性读物,探究实际问题

作者: 陈忠泉 夏章益

阅读知识性读物,探究实际问题0

课本探微

入乎其内

知识性读物是指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一类书籍或文章,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内容。这类读物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阅读此类读物,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把握关键信息,明确核心内容。

关键信息包括文章的主题、主要观点、重要数据、关键概念等。我们快速浏览标题、副标题、段落首句和尾句等方式,能够初步确定文章的核心内容。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文章标题直接点明主题,即讲述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在征服疾病方面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文中关于青蒿素发现的关键节点、研究成果以及重要意义等关键信息,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梳理逻辑关系。

阅读时,我们要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文章以加来道雄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他从童年时期对科学的好奇,到中学阶段对物理学的深入探索,再到最终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过程。通过分析结构、梳理逻辑关系,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加来道雄的成长轨迹,理解他对物理学的热爱和追求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3.剖析推理方式,提升思维能力。

知识性读物常常运用各种逻辑推理方式,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如《说“木叶”》一文,作者将“木叶”与“树叶”的概念进行比较,直观地展示了“木叶”这一意象的独特魅力。

4.拓展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知识性读物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的相关知识,在修复古建筑、设计新建筑、弘扬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出乎其外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梁思成

古来无数建筑物的重修碑记都以“焕然一新”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重修的效果,这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人们并不像尊重殷周铜器上的一片绿锈或者唐宋书画上的苍黯的斑渍那样去欣赏大自然在一些殿阁楼台上留下的烙印。其次,是技术方面的要求,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除了保护木材而需要更新,还因剥脱部分,若只片片补画,将更显寒碜。若补画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数载,新补部分便成漆黑一团。大自然对油漆颜色的化学、物理作用是难以在巨大的建筑物上模拟仿制的。因此,重修的结果就必然是焕然一新了。“七七”事变以前,我曾跟随杨廷宝先生在北京试做过少量的修缮工作,当时就琢磨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采取了“整旧如新”的老办法。这已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了,但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面貌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桐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这也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很值得深入地研究一下。

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这在重修木结构时可能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在重修砖石结构时,就比较少些。

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差,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1300岁高龄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与此对比,山东济南市在柳埠重修的唐代观音寺(九塔寺)塔是比较成功的。这座小塔已经很残破了。但在重修时,山东的同志们采取了“整旧如旧”的原则。旧的部分除了从内部结构上加固或者把外面走动部分“归安”,尽可能不改,也不换料。补修部分,则用旧砖补砌。基本上保持了这座塔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

奉先寺卢舍那佛一组大像原来是有木构楼阁保护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推测甚至可能从会昌灭法时),就已经被毁。一组大像露天危坐好几百年,已经成为人们脑子里对龙门石窟的最主要的印象了。但今天,我们不能让这组中国雕刻史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继续被大自然损蚀下去,必须设法保护,使它不再受日晒雨淋。给它做一些掩盖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做什么和怎样做。见到的几个方案都采取柱廊的方式,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方式。这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至于怎样做,许多方案都采用了粗壮有力的大石柱,上有雕饰的柱头,下有华丽的柱础;柱上有相当雄厚的檐子。给人的印象略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柱廊。唐朝的奉先寺装上了今天常见的大礼堂或大剧院的门面!这不仅喧宾夺主,使人们看不见卢舍那佛的组像,而且改变了龙门的整个气氛。我们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在文物跟前应当表现得十分谦虚,只做小小“配角”,要努力做到“无形中”把“主角”更好地衬托出来,绝不应该喧宾夺主,影响“主角”地位。

在古代文物的修缮中,我们所做的最好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那就是我们最恰当的表现了。

(选自《文物》1963年第7期,有删改)

赏析

1.结构严谨

文章标题直接点出主题:“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主体部分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来构架全篇,层层深入。先是直指当时文物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盲目“焕然一新”的修缮方式破坏其历史原貌,损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然后以赵州桥、观音寺的修缮为例,阐述重修文物建筑时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再以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为例,指出维修部分不能喧宾夺主。最后总结,古代文物的修缮最好能做到“有若无,实若需,大智若愚”。

2.逻辑推理严密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逻辑推理方式,如类比推理、总结归纳等,通过对不同文物建筑重修案例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物建筑重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态度,最后总结归纳出在古代文物修缮中,最好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进一步强调了“整旧如旧”、不破坏文物原有风貌和突出文物主体地位的修缮原则。

3.语言生动形象

如“老当益壮”“还童”“配角”等词语,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摆脱了一本正经、故作高深的窠臼,使得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