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 就事论理
作者: 张艳莹
名家传技
美文引路
说“面子”
鲁 迅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选自《且介亭杂文》,有删改)
技法点睛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聚焦所言之事,自始至终紧扣事件,进行深度思考,论证某个道理,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1.就事论理,要做到理从事来,“形散神聚”。议论文中的就事论理,就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揭示其蕴含的普遍意义。如选文中,作者聚焦一个话题——“面子”,见微知著,由表及里,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最后阐明观点。
2.就事论理,要学会围绕事件进行深度思考。就事论理的文章,常见的结构有一事一议或多事一议等,评论说理对象为具体事例,小到亲身经历,上至国家大事,皆可有感而发。本文一事一议,内容丰富饱满,论证深刻有高度。比如文末,作者引用长谷川说“盗泉”的话,讽刺“今之君子”为私利而妥协,以“面子”矫饰的现状。
3.就事论理,分析材料,定向析理是关键。定向析理就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关注时事,善于观察、思考,能够准确把握事例、取舍好事例的叙述角度,能合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为说理服务,提取出事物本质或道理,这样得来的道理才不会突兀和空泛。